歐陽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調整好搜索日期,1935年4月25日,按下確認鍵,日誌形式的文史記錄出現在了屏幕上——此時的北平作爲特別市還掌握在國民政府手中,駐軍是蔣孝先擔任團長的憲兵第三團。不過隨着《何梅協定》的即將簽訂,憲兵第三團及駐紮在天津的東北軍部第五十一軍、駐紮在河北其它地方的中央軍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將會隨同國民黨機關全部撤離,到時,宋哲元的29軍就會在北平軍分會的邀請下進入河北,成爲平津地區實際上的主宰。此後直到七七事變,北平將會獲得一段難得的平靜期。
七七事變起始,日本軍隊在北平地區並不佔優勢,如果當時趙登禹部能夠將被圍的日本軍隊全殲,盧溝橋就不會失守,那麼歷史將會走向哪一條岔路呢?
筆記本記載的史料裏,七七事變引發的平津戰事以國民黨29軍退出河北,放棄平津告終。細細歸結起來,中方的失敗,固然有實力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卻可以歸咎到兩個人身上,一個是29軍軍長宋哲元,還有一個則是宋的政務處處長潘毓桂。
歷史給宋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抗日名將,稱其在軍事和治理民生上都很有造詣,這話並不盡然。在喜峯口之戰中,29軍確實打出了骨氣,打出了威風,那時,稱宋哲元爲抗日名將一點也不爲過。但是從他進入察哈爾開始,這抗日名將的光環就有點失色了。
不過,將宋及29軍的成長史細細品讀,倒不難理解他爲何會出現這樣的轉變。29軍成軍在中原大戰後,就是被打殘了的西北軍的重新糅合。正是因爲經歷過中原大戰,宋深深體會到了內戰帶給國家和人民的苦難,所以在建軍伊始,就明確提出“不打內戰,槍口對外”的口號,並得到麾下諸將的一致擁護。其後,蔣委員長數次企圖調29軍南下剿共,都被宋以各種理由推脫。而正因爲對蔣在軍閥混戰中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手腕極其忌憚,所以宋對其掌舵的國民政府一直心存疑忌,這影響了他以後許多重要決策,也是在察哈爾和北平主政期間與日本人虛與委蛇的主要原因。
由於不是蔣的嫡系部隊,29軍組建初始,在軍費、裝備方面遭到重重刁難,日子過得極苦,士兵個個衣衫襤褸,好像叫花子似的,乃至在移防察哈爾的時候不得不在夜間行軍,就怕在白天被老百姓看見當作土匪,驚嚇到民衆。於是,大刀這種冷兵器竟成了29軍的必備裝備,所以29軍的大刀戰法與其說是宋哲元的創新,倒不如說是他的無奈之舉。而喜峯口大捷中29軍憑仗大刀砍出了赫赫威名,倒也算是一件奇事。
29軍的這種境遇直到1932年移防察哈爾後纔有所好轉,宋哲元被任命爲察哈爾省主席,29軍總算得到了一塊休養生息的地盤。
半年以後,長城抗戰爆發,29軍在喜峯口血戰日軍鈴木、服部旅團,以大刀和手榴彈對抗日軍的先進武器,殲敵五千,一戰成名,自身卻也傷亡一萬餘,元氣大傷。不過,由於馮玉祥在察哈爾組織的民衆抗日同盟軍遭到蔣委員長取締,不得不解散,29軍才得拾人牙慧,獲得新生——全軍擴充爲四個師,六萬多人的同時,還接收了抗盟的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包括原東北軍湯玉麟部的三十多門山炮,這才真正成爲能夠左右華北局勢的一支軍事力量。
那段時間也是宋哲元和29軍最風光的日子,隨着記錄29軍喜峯口作戰的新聞電影在全國各大城市播出,作曲家麥新還爲此專門創作了《大刀進行曲》,29軍大刀隊和宋哲元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