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夏霽菡聽到這話,用手掩住嘴,笑了一下,她看到常遠給她使眼色,意思不讓她問。
這時,坐在後排的一個矮個光頭的男人站起來,認真地說道:“高書記剛纔提問的是文化範疇領域的問題,我替小姑娘問高書記一個問題:請不要再支持地方和我們爭奪名人故里了?”
他這話一出,車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靜,高健也站起來衝那人說道:“你這不是提問,是吶喊,算無效吶喊。”
衆人都笑了,沒有人接他們的話茬,在座的都知道他們兩個地方爭奪歷史上一位著名作家故里的事,口水仗都打了好幾年了,雙方各自都請出了御用學者來爲自己搖旗吶喊。這種現象全國都有。爲爭名人故里,各地不遺餘力的投巨資,大興土木修仿古建築,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節、博覽會等。如果僅僅從學術的角度,有人提出一些爭論或者異議,辨明出處,無可厚非。但現在顯然不是一種學術觀點之爭,而是在學術觀點之爭的背後,更多的反應出經濟發展的那種浮躁,那種急功近利。
曾經一位學者從國外回來說道:外國人也爭名人,但是人家不像咱們這樣“爭”,人家是“比”,比誰對這個名人的遺蹟保存的更多、更好。咱們顯然不是這樣。硝煙四起,口水仗不斷,大興土木,並且能夠快速的打造各種名人故里和活動遺蹟,用甚囂塵上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對於這個問題夏霽菡就是知曉再透徹、認識再深刻,也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
正面的歷史名人有人爭,甚至是政府搭臺打口水仗,似乎還能被人接受。比如被郭沫若那一撥兒爭論過了的曹雪芹,比如老子,甚至是屈原,這都是歷史文化名人。要說這些名人值得後人去爭去搶情有可原,可是像西門慶這樣在歷史文化中不是正面的人物也有人去爭去搶,實在是使人感到怪異。可能當地政府覺得沒有正面的名人可以爭,爭個臭名的也行。然後以這個臭名提升知名度,招商引資。聽說有個地方還將課本上“惡霸地主劉文彩”作爲當地招商引資的形象大使,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殊不知,當這種行爲發展到登峯造極的地步時,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畸形”消費,是對文化經典的一種糟蹋。更是對文化經典傳承的破壞而不是保護。當西門慶、劉文彩華麗轉身成爲當地政府追捧的文化產業英雄時,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羞辱和褻瀆,因爲這不是在爲西門慶“平反”,而且一種利用,由此折射出來的短視和淺薄是整個社會之痛!
“幹嘛不爭,這一爭一搶爲當地帶來了三個億的旅遊收入,你說你就沒落實惠嗎?小姑娘,你們這裏兩個皇帝有人爭嗎?”高健站起衝那個光頭的領導嚷道。
夏霽菡沒想到高健把話題居然轉的這麼快,就說:“目前,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