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敬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一日在上河去做夜戲,五更天散了戲,戲子和箱都先進城來了,他父子兩個在上河澡堂子裏洗了一個澡,喫了些茶點心,慢慢走回來,到了家門口,鮑文卿道:"我們不必攏家了。內橋有個人家,定了明日的戲,我和你趁早去把他的銀子秤來。"當下鮑廷璽跟着,兩個人走到坊口,只見對面來了一把黃傘,兩對紅黑帽,一柄遮陽,一頂大轎。知道是外府官過,父子兩個站在房檐下看,讓那傘和紅黑帽過去了。遮陽到了跟前,上寫着"安慶府正堂"。鮑文卿正仰臉看着遮陽,轎子已到。那轎子裏面的官看見鮑文卿,喫了一驚。鮑文卿回過臉來看那官時,原來便是安東縣向老爺,他原來升了。轎子纔過去,那官叫跟轎的青衣人到轎前說了幾句話,那青衣人飛跑到鮑文卿眼前問道:"太老爺問你可是鮑師父麼?"鮑文卿道:"我便是。太老爺可是做過安東縣升了來的?"那人道:"是。太爺公館在貢院門口張家河房裏,請鮑師父在那裏去相會。"說罷,飛跑趕着轎子去了。
鮑文卿領着兒子走到貢院前香蠟店裏,買了一個手本,上寫"門下鮑文卿叩"。走到張家河房門口,知道向太爺已經回寓了,把手本遞與管門的。說道:"有勞大爺稟聲,我是鮑文卿,來叩見太老爺。"門上人接了手本,說道:"你且伺候着。"鮑文卿同兒子坐在板凳上,坐了一會,裏面打發小廝出來,問道:"門上的,太爺問有個鮑文卿可曾來?"門上人道:"來了,有手本在這裏。"慌忙傳進手本去。只聽得裏面道:"快請。"鮑文卿叫兒子在外面侯着,自己跟了管門的進去。進到河房來,向知府已是紗帽便服,迎了出來,笑着說道:"我的老友到了!"鮑文卿跪下磕頭請安,向知府雙手挾住,說道:"老友,你若只管這樣拘禮,我們就難相與了。"再三再四拉他坐,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個凳子上坐了。向知府坐下,說道:"文卿,自同你別後,不覺已是十餘年。我如今老了,你的鬍子卻也白了許多。"鮑文卿立起來道:"大老爺高升,小的多不知道,不曾叩得大喜。"向知府道:"請坐下,我告訴你。我在安東做了兩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轉了個二府,今年才升到這裏。你自從崔大人死後,回家來做些什麼事?"鮑文卿道:"小的本是戲子出身,回家沒有甚事,依舊教一小班子過日。"向知府道:"你方纔同走的那少年是誰?"鮑文卿道:"那就是小的兒子,帶在公館門口,不敢進來。"向知府道:"爲甚麼不進來?"叫人:"快出去,請鮑相公進來!"當下一個小廝領了鮑廷璽進來。他父親叫他磕太老爺的頭。向知府親手扶起,問:"你今年十幾歲了?"鮑廷璽道:"小的今年十七歲了。"向知府道:"好個氣質,像正經人家的兒女。"叫他坐在他父親傍邊。向知府道:"文卿,你這令郎也學戲行的營業麼?"鮑文卿道:"小的不曾教他學戲。他念了兩年書,而今跟在班裏記賬。"向知府道:"這個也好。我如今還要到各上司衙門走走,你不要去,同令郎在我這裏喫了飯,我回來還有話替你說。"說罷,換了衣服,起身上轎去了。
鮑文卿同兒子走到管家們房裏,管宅門的王老爹本來認得,彼此作了揖,叫兒子也作了揖。看見王老爹的兒子小王已經長到三十多歲,滿嘴有鬍子了。王老爹極其歡喜鮑廷璽,拿出一個大紅緞子訂金線的鈔袋來,裏頭裝着一錠銀子,送與他。鮑廷璽作揖謝了,坐着說些閒話,喫過了飯。
向知府直到下午纔回來,換去了大衣服,仍舊坐在河房裏,請鮑文卿父子兩個進來坐下,說道:"我明日就要回衙門去,不得和你細談。"因叫小廝在房裏取出一到銀子來遞與他道:"這是二十兩銀子,你且收着。我去之後,你在家收拾收拾,把班子託與人領着,你在半個月內,同令郎到我衙門裏來,我還有話和你說。"鮑文卿接着銀子,謝了太老爺的賞,說道:"小的總在半個月內,領了兒子到太老爺衙門裏來請安。"當下又留他喫了酒。鮑文卿同兒子回家歇息。次早又到公館裏去送了向太爺的行,回家同渾家商議,把班子暫託與他女婿歸姑爺同教師金次福領着。他自己收拾行李衣服,又買了幾件南京的人事:頭繩、肥皂之類,帶與衙門裏各位管家。
又過了幾日,在水西門搭船。到了池口,只見又有兩個人搭船,艙內坐着彼此談及,鮑文卿說要到向太爺衙門裏去的。那兩人就是安慶府裏的書辦,一路就奉承鮑家父子兩個,買酒買肉請他喫着。晚上候別的客人睡着了,便悄悄向鮑文卿說:"有一件事,只求大爺批一個'準'字,就可以送你二百兩銀子。又有一件事,縣裏詳上來,只求太爺駁下去,這件事竟可以送三百兩。你鮑大爺在我們大老爺眼前懇個情罷!"鮑文卿道:"不瞞二位老爹說,我是個老戲子,乃下賤之人,蒙太老爺抬舉,叫到衙門裏來,我是何等之人,敢在太老爺跟前說情?"那兩個書辦道:"鮑太爺,你疑惑我這話是說謊麼?只要你肯說這情,上岸先兌五百兩銀子與你。"鮑文卿笑道:"我若是歡喜銀子,當年在安東縣曾賞過我五百兩銀子,我不敢受。自己知道是個窮命,須是骨頭裏掙出來的錢才做得肉,我怎肯瞞着太老爺拿這項錢?況且他若有理,斷不肯拿出幾百兩銀子來尋情。若是準了這一邊的情,就要叫那邊受屈,豈不喪了陰德?依我的意思,不但我不敢管,連二位老爹也不必管他。自古道,'公門裏好修行',你們伏侍太老爺,凡事不可壞了太老爺清名,也要各人保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幾句說的兩個書辦毛骨悚然,一場沒趣,扯了一個淡,罷了。
次日早晨,到了安慶,宅門上投進手本去。向知府叫將他父子兩人行李搬在書房裏面住,每日同自己親戚一桌喫飯,又拿出許多綢和布來,替他父子兩個裏裏外外做衣裳。一日,向知府走來書房坐着,問道:"文卿,你令郎可曾做過親事麼?"鮑文卿道:"小的是窮人,這件事還做不起。"向知府道:"我倒有一句話,若說出來,恐怕得罪你。這事你若肯相就,倒了我一個心願。"鮑文卿道:"太老爺有甚麼話吩咐,小的怎敢不依?"向知府道:"就是我家總管姓王的,他有一個小女兒,生得甚是乖巧,老妻着實疼愛他,帶在房裏,梳頭、裹腳都是老妻親手打扮。今年十六歲了,和你令郎是同年。這姓王的在我家已經三代,我把投身紙都查了賞他,已不算我家的管家了。他兒子小王,我又替他買了一個部裏書辦名字,五年考滿,便選一個典史雜職。你若不棄嫌,便把這令郎招給他做個女婿。將來這做官的便是你令郎的阿舅了。這個你可肯麼?"鮑文卿道:"太老爺莫大之恩,小的知感不盡,只是小的兒子不知人事,不知王老爹可肯要他做女婿?"向知府道:"我替他說了,他極歡喜你令郎的。這事不要你費一個錢,你只明日拿一個帖子同姓王的拜一拜,一切牀帳、被褥、衣服、首飾、酒席之費,都是我備辦齊了,替他兩口子完成好事,你只做個現成公公罷了。"鮑文卿跪下謝太老爺。向知府雙手扶起來,說道:"這是甚麼要緊的事?將來我還要爲你的情哩。"次日鮑文卿拿了帖子拜王老爹,王老爹也回拜了。到晚上三更時分,忽然撫院一個差官,一匹馬,同了一位二府,抬了轎子,一直走上堂來,叫請向太爺出來。滿衙門的人都慌了,說道:"不好了,來摘印了!"只因這一番,有分教:榮華富貴,享受不過片時;潦倒摧頹,波瀾又興多少。不知這來的官果然摘印與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