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白居易說得對,人民的確是要好詩的,杜甫也確實沒有辜負人民的期望,留下了許多好詩。他的詩,是我國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杜甫異常重視詩的藝術功夫,除《戲爲六絕句》外,和李白、高適、岑參、孟雲卿等也常常提到“論文”的事。他對於一篇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即所謂“毫髮無遺憾”。爲了達到這種完美無缺的藝術境界,他的創作態度也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他不只是“頗學陰何苦用心”、“新詩改罷自長吟”,而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詩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
我們可以先談談他的敘事詩。這類詩特別值得我們珍視。杜甫以前,文人寫的敘事詩是很少的,敘人民之事的就更少。杜甫的敘事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表現他的現實主義特色最爲突出,最爲充分。
我覺得,杜甫的敘事詩中,有許多藝術特色值得我們重視。例如,詩人善於選擇並概括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他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通過典型化而收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的。杜甫還善於選擇和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往往從同一類型的許多人物中只着重描寫一個,通過個別,反映一般。例如《兵車行》,只寫他和那行人的談話,但千萬行人的悲慘命運也就顯示無餘。《前出塞》、《後出塞》等,同樣可以作爲例證。
寓主觀於客觀,也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這是杜甫敘事詩最大的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
比如白居易也是現實主義的大詩人,他的《新豐折臂翁》同樣是反對窮兵黷武的名篇,但作者是站出來發言的,我們只要拿來和《兵車行》一對照,馬上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孰優孰劣,還可研究,但這差異卻是明顯的。
杜詩中很注意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爲了把人物寫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並做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這種例子很多。《新婚別》寫那位新娘子的語言尤爲成功。本來是柔腸寸斷,痛不欲生,但又不能不顧慮到自己還是個剛過門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語帶羞澀,備極吞吐。由於語言傳神,所以我們讀杜甫這類詩,總有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採用俗語,是杜詩語言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詩歌語言發展上的一大革新。自一般士大夫丈人觀之,這種俗語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杜甫在抒情詩中用俗語很多,在敘事詩中則更豐富。因爲這些敘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採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並有助於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如《兵車行》的“爺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新婚別》)的“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至如《前出塞》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更是有同謠諺。
他提高了俗語的地位,豐富了詩的語言,使詩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羣衆;另一方面又通過千錘百煉創造出珠玉般的、字字敲得響、“字字不閒”的詩句。盧世評“萬姓瘡痍合,羣兇嗜慾肥”說:“合字肥字,慘不可讀。詩有一字而峻奪人魄者,此也。”這種例子是很多的。在這方面,還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