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體[一]。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二]。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三]。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四]。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吳行清秋[五]。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府觀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六]?回首叫虞舜,蒼悟雲正愁[七]。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八]。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九]?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一〇]!
這是天寶十一載(七五二)秋所作。諸公,指高適、岑參、儲光羲和薛據,他門每人都寫了一首登塔的詩(只有薛據的一首失傳),據杜甫自注:“時高適、薛據先有此作。”是杜甫作此詩在後,所以說“同諸公”。同,就是和。例如《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同元使君春陵行》,都是“和”的意思。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所建,在長安東南區進昌坊,寺塔六級,高三百尺,爲玄奘所立。(慈恩寺塔也叫大雁塔,現仍存在。)這時政治很黑暗,把持相位十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還沒死(他是這年冬十一月死的),同時杜甫自己在長安熬了六七年還是找不到一點出路,所以詩的感慨和諷刺根深刻。由於他不得不採用一種比興的象徵的手法,把對社會現實的諷刺融化在景物的描寫和故事的感嘆裏,所以須要我們細心領會。
[一]兩句泛寫塔之高。蒼,天色。穹,穹窿,天形。塔高出天,所以說“跨”,因勢高,故猛風永無停止。
[二]曠士,就是超世之士。杜甫自言不是這種人,所以登塔不僅不能消憂,反而增加了無限的憂愁。所謂百憂,即後半所說的。
[三]沸教假形象以教人,故曰象教。沒有佛教,也就不會有這個塔,所以說象教力。黃生說:
“冥搜猶言探幽也。登塔,則足不至而目能至之,故曰追。”但此處所謂冥搜,其實是揭露現實,不要爲杜甫瞞過。按唐人作詩,用心甚苦,故;以“冥搜”指作詩,如高適詩:“連喝波瀾闊,冥搜物象開。”又徐夤詩:“十載公卿早言屈,何須課夏更冥搜。”皆其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