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郭勳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卻說燕王既燒了南糧,知南軍不振,遂遣兵攻取彰德。彰德守將乃都督趙清,聞燕兵來攻,緊緊守護。燕兵攻之不克,遂絕其樵採,而伏兵誘之。
趙清不知是計,又因城中乏薪,因遣兵追擊,而欲護民樵採。忽城旁山麓,伏兵齊出,遂被殺傷千有餘人。趙清忙閉城門,不敢復出,令民拆屋爲炊,以救目前。燕王屢攻不下,因遣使入城招之道:“天下大勢,已八九歸燕,彰德孤城,何能堅守,莫若早早請降,可以轉禍爲福。”趙清應道:“天命在燕,臣非不識。時勢歸燕,臣非不知。但臣受朝廷之命,而守此城,今天命尚未改,時勢尚未定,而一旦以城降人,恐燕殿下亦不樂有此不忠之臣也。
殿下若朝至京城,夕下二指之帖以召臣,臣不敢不至。今爲朝廷守此城,死則死此城,尚不敢貪富貴,而貽羞於古也。”使者以其言回報燕王,燕王聽了,甚喜道:“此不隨不抗,識時守正之臣也,姑緩之。”遂命撤兵,罷其攻。
忽燕世子星夜遣人,齎文書來告急,稱南將平安,自真定率兵來攻北平。
兵雄將猛,攻打甚急,乞速發兵救援,以固根本。燕王看完,大怒道:“平安怎敢大膽乘勢襲我!”因問諸將:“誰敢往救北平?”忽見都指揮劉江,挺身出道:“臣不才,願往救之。”燕王問道:“往救之兵,不過滿萬,而欲破平安圍城之衆甚難,不知計將安出?”劉江道:“末將聞‘兵不厭詐’,實擊之,不如虛聲驚走之爲妙。末將此去,查明言救援,直與對壘,則衆寡見矣,難保必勝。臣有一計,將兵分爲二,以炮聲爲號。臣先率一半,不與之戰。竟放一炮,突然決其圍。若放第二炮,則臣已決圍而入矣。若放第三炮,則臣已決圍而入城矣。若不聞第三炮,則臣戰死矣。臣若入城,聲言救至,守城軍士,自勇氣倍增,而願戰矣,後兵一半,預令每人各帶十炮,俟臣三次炮響後,遠遠近近,放炮不絕,使彼聞之,必謂有大兵來救授。臣再往城中殺出,平安雖勇,而將士人各一心,亦必震驚而走矣,何患北平之圍不解哉?”燕王聽了大喜,稱爲妙計,因呼酒壯其行。劉江率兵至北平,如其言而行之。果大敗平安,擒斬數千人。
平安遁還真定,報馬報到京師。建文帝愈加不悅,因詔羣臣廷議。衆臣皆無一言,唯方孝儒奏道:“日今河北師老無功,德州餉道又被燒絕,事勢艱危,大有可憂。向以罷兵之說誘之,既不能行,則當別用一策以圖之,安可坐視以待禍。”建文帝道:“卿有何策,可試言之。”方孝儒道:“臣聞燕王平素最愛次子高煦,及三子高燧。世子高熾,爲樸實,嘗爲二弟所讒。
今世子居守北平,而高煦、高燧,隨徵在外,正嫌疑之際,何不因其嫌疑,而用計離間之。使燕王信讒,則必疑其子,而趨歸北平矣。俟彼趨歸北平,然後徐圖其後,不又易爲力乎?”建文帝聽之大喜,即命孝儒草詔賜燕世子,令其背父歸朝,許以燕王之位。遣錦衣衛千戶張安、齎賜燕世子。又令張安至北地,故露消息,與人知覺。
張安受命而行,既至燕國,遂悄悄進見世子,將朝廷詔書賜與,令其拜受開讀。燕世子正色說道:“在朝廷則大君爲重,在家庭則嚴父爲尊。尋常細事,尚且父在子不得自專,何況朝廷詔命,爲子者焉敢私開。”張安忙說道:“此天子密詔,單賜小殿下,不可使燕大王知之。”燕世子道:“爲君可以疏臣,爲子焉敢背父!”因命得當將官,將詔書並張安,送赴軍前。張安百般勸誘,世子只是不聽。張安此時不過一人,如何拗得世子過,只得聽其送來。
且說燕王有一個宦臣,叫做黃儼,素與三子高燧相好,忽聞得朝廷賜書與世子之信,遂乘此而獻讒言於燕王道:“世子近來與朝廷甚親,往往有密謀相通。今又聞朝廷有祕詔至燕賜與世子,千歲爺不可不察。”燕王不信道:
“世子爲人純謹,焉肯背父,而與朝廷交通?”高煦亦譖說道:“黃儼之言非虛,父王若不信,可遣人回國,訪問朝中可曾差人來往,便明白了。”燕王躊躇不決,忽報世子遣官送詔並齎詔人張安至。燕王接詔書看了,因嘆息道:“吾父子至親,猶思離間,何況君臣乎?奸臣乘機播弄,安可免也。且建文小子,動以仁義爲名,如此詔書,教子不孝,誘臣爲奸,是仁乎?是義乎?殊可笑也。”因對張安道:“汝何等狗官,也敢來搖脣弄舌,離間吾父子!本當斬首,姑念非首謀。若竟縱汝還朝廷亦不知辱。”因命系之於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