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不題撰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胡鎮乃大名府人也,只在三十餘歲,充當本縣民壯頭,上堂叩頭聽令。田知縣吩咐道:"才奉撫院大老爺的憲牌,著本縣示禁白蓮、無爲等教。我聞得此地多有講經聚衆之事,特差你二人領這告示,走各鄉鎮會同鄉保張掛,傳諭居民,各安生理,毋得容隱說法惑衆之人並遊食僧道。十家一保,犯者同罪。你們與地保若受髒容隱,一定重處。"叫書吏取告示,交與二人領去。
兩個人出了衙門,到巡風亭聚集他手下的副役說知。內中一個說道:"燒香做會,合縣通行。惟有嶧山村劉家莊上,每年都要做幾回會,這事如何禁得住?這也是做官的多事,他又不害你甚麼事,禁他做甚麼?"張治道:"上命差遣,我們也不得不去走走。"各人回去收拾。
次早,各人備了馬,帶幾個伴當出東門來。二人在路上商議道:"我們這裏竟到劉家莊去,只他一家要緊,別家猶可。"不一時,已到劉家莊前。莊客見是差人,忙去報與莊主。張治等下了馬,莊客請到廳上坐下。少頃,裏面走出一個青年秀士來,卻也生得魁偉,但見他:磊落襟懷稱壯士,罡星又下山東,文才武略盡深通。立身能慷慨,待士有春風。仗義疏財人共仰,聲音響若洪鐘。腰間長劍倚崆峒。渾如宿山虎,綽號獨須龍。
這莊主姓劉名鴻儒,年方二十六歲,乃劉天祐之子。自幼讀書,愛習槍棒,慣喜結交天下豪傑。人有患難,他卻又仗義疏財,家中常養許多閒漢。是日聞莊客報,即出廳相見。與二差見過禮,坐下問道:"二位枉顧,必有見教。"張治道:"無事不敢輕造。今早大爺接得撫院憲牌,禁止燒香聚會等事。發下告示,著我二人知會各鄉保,不許坐茶、講經、做會,一則恐妖言惑衆,二則爲花費民財。不許容留遊方僧道,要各具結狀,十家一保,因此特來貴莊報知。"遂取出告示,拿了一張遞與劉鴻儒看。只見上寫著:巡撫山東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七級錄十次王爲嚴禁左道,以正風化事:照得鄒魯乃聖賢之邦,風俗素皆醇正,人存忠存,家事詩書。近有一等隱怪之徒,倡爲邪說,倚佛爲名,創爲燒香聚會之事,立無爲、白蓮、混同等教,名雖各異,害則相同。一人倡首,千百爲羣,玉石不分,男女混雜,滅絕名教。任其邪淫奸盜之謀,鼓惑愚蒙。證以生死輪迴之說,蔽其耳目,中其膏盲。萬里可聚,積愚成亂。所謂惑世盜名充塞仁義者,莫此爲甚。至樸破財生亂,深可痛恨。除以往不究外,特刊成告示,分佈各州縣鄉村市鎮懸掛,曉諭居民人等。俟後再有此等奸民,容留遊方抄化僧道,仍前怙惡不悛,著該地保隨時報縣,嚴拿究治。該州縣逐月稟報,不時巡查。如有司容隱故縱,查出,定行參處,地保拿究,決不輕貸。有人出首者,該有司賞銀三十兩。須至告示者。
天啓元年十一月日示劉鴻儒笑道:"俱是迂儒之見,做官的也要從民之便。小莊一年也做好幾次會,寒家已相傳四代,就沒有見亂在那裏。"胡鎮道:"小弟也料得不能禁止,只是新官初到,也要掩密些,避避風頭。自古道:'官無三日緊。'淡下來就罷了。"莊客擺上酒飯來,喫畢,二人起身。劉鴻儒取出十兩銀子相送。二人道:"我們素手而來,忝在教下,厚賜斷不敢當。"鴻儒道:"些須之物,何足掛齒。此事拜煩遮蓋。"張治道:"小弟也常要來赴會,只是寂密些要緊,內裏事在我們二人。"收了銀子,辭別出去。
劉鴻儒回內,覺得心神不寧。走到書房與先生閒淡。這先生姓葉名晉,是本縣秀才。因問道:"才縣差下來,有甚事?"鴻儒道:"撫臺發下告示,要禁做會的事,甚是嚴緊!新縣尊沒擔當,故此叫他們下來攪擾。"葉晉道:"聞得老兄已去請憨山禪師開講,這卻怎處?鴻儒道:"我正籌劃此事。今已收了許多錢糧,遠近皆知。如之奈何?"說話間,只見莊客報道:"門外有個僧人要見。"鴻儒道:"有便齋與他一頓。我沒心緒,不會他。"莊客去了一會,又來說道:"好和尚說,有憨山大師的書子,要回交與爺的。"鴻儒道:"請的人尚未回來,他到先有書子來了。"於是出來相會。只見這僧人真個有些異樣:頭戴左笄帽,身披百衲衣;芒鞋騰霧出,錫杖撥雲歸。腹隱三乘典,胸藏六甲奇;洪眉兼大鼻,二祖出番西。
劉鴻儒迎到廳上,見禮坐下,道:"請問老爺寶山何處?求賜法號?"和尚道:"貧僧草字玉支,家世西蜀。少時曾歷遊名山,在伏牛戒壇禁足二十年矣。憨師因患目不能來,故託山僧來貴處,以了擅越勝會。"袖中取出憨山書子來,遞與劉鴻儒。鴻儒拆開看時,卻是一首詩,上寫道:珍重中峯老玉支,好將慧力建金蓖;卯金合處龍華勝,得意須防著赭衣。
鴻儒看罷,不甚明白,忙叫辦齋,請葉先生來陪。喫畢,問他些經文要旨,靜定宗乘。那玉支應對如流,辭旨明暢。鴻儒十分歡喜,夜分時親送到庵堂宿歇。
次日與葉先生商議道:"憨山不來,薦玉支來,到也有些道行。只是官府嚴禁,奈何?一則收了許多錢糧,何以回人;再者,恐難再得這樣高僧。"葉晉道:"據弟想來,只有這一法可行。本縣田公爲人古怪,既不能行,不如到九龍山尊府園中去好,地方寬大,又是鄒縣地界,刻下縣尊引見未回,現是二尹署事,料地方鄉保也不敢多管。只有緝捕上人,要送他幾金,瞞上不瞞下,方保無虞。"劉鴻儒道:"有理。明日就煩先生上城與張、胡二人說聲,並就約會他們,何如?"葉晉道:"事不宜遲,今日就去。"鴻儒即進去,取出二十兩銀子來,交與葉晉。忙叫小廝備馬相送,並候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