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酈道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南過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逕楊城南,又西與巢山水會。《山海經》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於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東,又西北流與勞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入於汾水。又南,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於晉,害懷公於此。《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三年,智伯瑤城高梁。漢高帝十二年,以爲侯國,封恭侯酈疥於斯邑也。
△又南過平陽縣東。
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故世謂之白馬城。今平陽郡治。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大夫趙晁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都之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昭帝封度遼將軍範明友爲侯國,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陽郡,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魏土地記》曰:平陽城東十里,汾水東原上,有小臺,臺上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於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寶之印,王莽所造也。淵以爲天授,改永鳳二年爲河瑞元年。汾水南與平河水合,水出平陽縣西壺口山,《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其水東逕狐谷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廚者也。又東,逕平陽城南,東入汾,俗以爲晉水,非也。汾水又南歷襄陵縣故城西,晉大夫卻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矣。西北有晉襄公陵,縣蓋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幹昌矣。
△又南過臨汾縣東。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隥也,《穆天子傳》曰:乙酉,天子西絕鈃隥,西南至盬,是也。其水三泉奇發,西北流,總成一川,西逕堯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從縣南西流。
汾水又逕絳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於汾。汾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敗也,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王澤,澮水入焉。
△又西過長修縣南。
汾水又西與古水合,水出臨汾縣故城西,黃阜下,東注於汾,今無水。又西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於汾。汾水又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一年,以爲侯國,封杜恬也。有修水出縣南,而西南流入於汾。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陽亭也。城北有清原,晉侯蒐清原作五軍處也。汾水又逕冀亭南。昔臼季使,過冀野,見卻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賓。言之文公,文公命之爲卿,復與之冀,京相璠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杜預《釋地》曰: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與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逕一故城西,俗謂之梗陽城,非也。梗陽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漢上谷長史侯相碑雲:侯氏出自倉頡之後,逾殷歷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顯齊、秦,晉卿士蒍,斯其裔也。食採華陽,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於汾。汾水又逕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許裏,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晉,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