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酈道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飛樑,縣河注壑,崩湍十餘丈,謂之落馬洪,抑亦孟門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謂之清泉河,俗亦謂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東南,逕良鄉縣之北界,歷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過廣陽薊縣北。
漯水又東,逕廣陽縣故城北。謝承《後漢書》曰:世祖與銚期出薊,至廣陽,欲南行,即此城也。謂之小廣陽。漯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魏土地記》曰:薊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逕其北,蓋《經》誤證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邱,因邱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國也。秦始皇二十一年滅燕,以爲廣陽郡。漢高帝以封盧綰爲燕王,更名燕國。王莽改曰廣公,縣曰代成。城有萬載宮、光明殿,東掖門下,舊慕容俊立銅馬像處。昔慕容廆有駿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壽元年,齒四十九矣,而駿逸不虧,俊奇之,比鮑氏驄,命鑄銅以圖其像,親爲銘贊,鐫頌其旁,像成而馬死矣。大城東門內道左,有魏徵北將軍建城鄉景侯劉靖碑。晉司隸校尉王密表靖功加於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揚於後葉矣。漯水又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縣西北平地導泉。流結西湖,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綠水澄澹,川亭望遠,亦爲遊矚之勝所也。湖水東流爲洗馬溝,側城南門東注,昔銚期奮戰處也。其水又東入漯水。漯水又東逕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薊城中。景明中,造浮圖建剎,窮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尋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填,基址磐固,猶自高壯,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東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逕燕王陵北。又東逕薊城北,又東南流。《魏土地記》曰;薊東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東南入漯水。
△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
漢光武建武二年,封穎川太守寇恂爲雍奴侯。魏遣張郃、樂進圍雍奴,即此城矣。笥溝,潞水之別名也。《魏土地記》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東流與潞河合。漯水東入漁陽,所在枝分,故俗諺雲,高梁無上源,清泉無下尾。蓋以高梁微涓淺薄,裁足津通,憑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爲微津,散漫難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