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酈道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伊水逕前亭西。《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晉箕遺、樂徵、右行詭濟師,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陽西南五十里,伊滿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讀爲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守闕塞是也。陸機雲:洛有四關,斯其一焉。東嚴西嶺,並鐫石開軒,高甍架峯。西側靈巖下,泉流東注,入於伊水。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也。闕左壁有石銘雲: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蓋記水之漲減也。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於洛。
伊水自闕東北流,枝津右出焉,東北引溉,東會合水,同注公路澗,入於洛。今無水。《戰國策》曰:東周欲爲田,西周不下水。蘇子見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民皆種麥,無他種。欲害之,不如下水以病之。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復奪之,是東周受命於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東北,枝渠左出焉。水積成湖,北流注於洛。今無水。伊水又東北,至洛陽縣南,逕圜丘東,大魏郊天之所,準漢故事建之。《漢書·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於洛陽城南七里。爲圜壇八陛,中又爲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壇上爲五帝位。其外爲壝,重營皆紫,以像紫宮。按禮: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於此。今袞冕也,壇壝無復紫矣。伊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魚膏爲燭。徐廣曰:人魚似鮎而四足,即鯢魚也。
○瀍水△瀍水出河南谷城縣北山。
縣北有潛亭,瀍水出其北梓澤中。梓澤,地名也。澤北對原阜,即裴氏墓塋所在,碑闕存焉。其水歷澤東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兟曰}亭之處也。即潘安仁《徵賦》所謂越街郵者也。東與千金渠合。《周書》曰:我卜瀍水西,謂斯水也,東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題雲: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護,益州巴郡人。晉永寧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東南流注於谷,谷水自千金堨東注,謂之千金渠也。又東過洛陽縣南,又東過偃師縣,又東入於洛。
○澗水△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
《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於其陽,東南注於洛,澗水出於其陰,北流注於谷。世謂是山曰廣陽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澗。《地理志》曰:澗水出新安縣東南,東入洛,是爲密矣。東北流歷函谷東坂東,謂之八特坂。
△東南入於洛。
孔安國曰:澗水出澠池山。今新安縣西北有一水,北出澠池界,東南流,逕新安縣而東南流入於谷水。安國所言,當斯水也。然谷水出澠池,下合澗水,得其通稱,或亦指之爲澗水也,並未之詳耳。今孝水東十里有水,世謂之慈澗,又謂之澗水。按《山海經》則少水也,而非澗水,蓋習俗之誤耳。又按河南有離山水,謂之爲澗水。水西北出離山,東南流,歷郟山於谷城東,而南流注於谷。舊與谷水亂流,南入於洛。今谷水東入千金渠,澗水與之俱東入洛矣。或以是水併爲周公之所相卜也。呂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詳,故並書存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