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我主觀的印象中,張斯一直是孤獨的,與他的表現有着極大的反差。儘管他會親切地與人交談,會微笑着坐在一旁傾聽,會從容地給大家做演講……我卻依然感覺他是孤獨的,自始至終都是。
《傳統下的獨白》透露出了這種況味,十分的明晰。儘管嬉笑怒罵,看來極爲有趣,但那深沉滄桑的味道,沒有藏的嚴實,悄悄地露了出來。
或許天才的心思,別人難於明白,正因爲無人瞭解,纔會感到孤獨;他的身份,也顯得特殊,明明是少年人,卻已盛名遠播,成家立業;還有則是他的理想,建圖書,辦義學,鍼砭時弊……大家跟着湊熱鬧,可是,真的明白自己在幹什麼?
他就像來自另外一個時空,孤獨地降落在這裏。外間的熱鬧,穿不透他的書齋,只有知己的會心,才能稍解他的寂寞。我在《傳統下的獨白》中,看出的不是犀利的批判,獨特的解釋,而是一個天才的孤獨……”
這是一位女作家的文章,透露出許多感性的東西。她曾經與張斯見過面,那是開會的場合,只寒暄了幾句而已。第一次見面,她看着張斯一人坐在角落裏,微笑着聽別人聊天,不言不語。於是對同伴說,這是個骨子裏十分孤獨的人。
女性的直覺,有時候是很厲害的,張斯的“來歷”特殊,心底確實有一份別樣的感覺。當然,舉這樣一則文章,並非爲了論述這個問題。而是想說明,對於《傳統下的獨白》,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解讀。
如此多的解讀,可以證明一件事,那就是這本書很有影響。
事實也確實如此,《傳統下的獨白》是李敖的成名作,儘管龐雜,但個人風格由此形成。那獨特的行文,深刻的解析,尖銳的批評,已經匯成一體,異常吸引人。而繼《火與冰》之後,評論界掀起了又一次的風潮。
張斯的社評家身份,越發穩固,再沒人懷疑。與《火與冰》不同,《傳統下的獨白》不再是“蔽之無甚高論,敢言而已”,揭露真相固然是其中一部分,抒發情感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它的思想深度畢竟不同了。
這裏有引經據典的考證,爲說明一個問題,常常旁徵博引,羅列細密。內行人一見,便能看出其中的功底。而有了《國史大綱》與《萬曆十五年》的鋪墊,這樣考證式的寫法,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