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蔥拌豆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劉衛國看着小兒子笑就想抽他,但是看着旁邊的娘,他不敢動了,這老太太!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
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衆的極大興趣。
相反,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爲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爲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東北盛行高蹺,在整個黑省,通河縣雖然只是一個小縣城,但是通河縣的高蹺秧歌是出了名的好看好玩,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以前,每到農曆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醜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於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並茂、時有樂哏,一向爲人們所喜愛。
每到大年初一總會有四面八方的人慕名而來,因爲這一天不僅僅是上一年的結尾,還是新一年的開始,這一天所有人都會放鬆自己的心情,迎接最美好的明天!
劉衛國抱着劉伊伊小朋友,黃梨花牽着劉一含小朋友,而劉一越和劉一鳴早就得得的跑到了前頭,還沒有走進縣城,就聽到了裏面鑼鼓響天,處處都洋溢着春節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