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小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比如,觀衆從一開始就被告知,亞瑟有嚴重的精神障礙,他需要定期去接受話療,他喫很多藥,而且需要很大的劑量,他會無緣無故狂笑……
也就是說,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正常人”。
但是,在電影開頭的情緒醞釀和渲染上,電影又竭盡全力讓亞瑟看上去像個卑微的“正常人”:他人畜無害(省略了之前曾被精神病院關押的情節),他努力工作,照顧母親,他積極配合治療,他也有自己的偶像和夢想,他對一切不如意的事態儘量以笑容回應。
當觀衆的共情被建立起來之後,作爲醫學診斷的“不正常”,反而顯得模糊和可疑,他那些病理性的特徵,都可以被賦予別的意義。
直到最後,你仍然可以選擇相信什麼、懷疑什麼,但毫無疑問,對任何人來說,這都不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如果你喜歡小丑,電影的前半段將是你巨大的折磨,如果你厭惡小丑,電影的後半段將令你如坐鍼氈。電影好像揪着每個觀衆的頭髮,把他們從各自的舒適區拖拽出來。
《小丑》很出色地詮釋了“瘋狂”,這是因爲它在很大程度上賦予“瘋狂”以合理性。這是令人們深感不安的主要原因。”
也有隻單純地從電影院本身的視聽語言來解讀的。
“《小丑》是一部不錯的電影,雖然稱不上經典之作,但是卻絕對不差。
因爲李易導演,的確是用心了,他首先把重點放在了視聽的營造上,打造了一套完整、風格化的視聽語言,這套視聽的核心關鍵詞是“精緻的突兀和強烈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