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小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我覺得可以站在這個角度來隨便聊一聊個人看法。
好的文學意義上的影片,大體還是需要有自己的視角,先不必太在意它要表達的內容的觀點和意識形態,但它需要有一個好的角度,有獨特的個人氣質,它描繪的東西要是有機且吸引人的,有那麼幾個瞬間,你會覺得作者描繪的東西是真實的、生動的、自然有生命的。我覺得小丑這個形象,先天性就挺有迷人之處的。
從人物角色的塑造上來說,《小丑》裏面的小丑的塑造,電影幾乎沒有什麼瑕疵,一切水到渠成,通過安插生活對小丑的挫折事件,在大的事件結構(即電視主持人對小丑最初的肯定和最後的絕望一擊)中間嵌套各種小的挫折事件(比如被小混混欺負,尋找生父卻發現其實一切是母親的臆想),一切劇本結構都很合理,而演員也非常給力,對小丑的塑造已經入木三分,我認爲,首先在大方向上,這部電影已經沒有什麼差錯。
但是,從某種特別強迫症式的角度來看,那麼你會覺得,這部電影,如果要把它當成那種特別好的、特別高明的嚴肅電影來看,它還是太“輕鬆“了,這裏的”輕鬆“,是指編劇的權利還是太大了,比如不斷的用巧合事件來擊垮人物,比如爲了塑造人物強加各種戲劇性,小丑這個人物,不斷順着編劇的指揮,從最初的形態一路進化到成熟形態,這一切都沒有出現任何失控,他的成長軌跡依然牢牢掌握在編劇手裏。
當然,因爲李的電影,一向編劇導演一體化,所以不能強求更多了。
關於小丑,個人認爲,李的野心很大,這或許並不是唯一的一部小丑電影,或者有可能是一個新的系列。
這個角色的魅力在於,他無疑是反派角色,但是這個角色卻並非大衆化的,但是卻又偏偏和許多普通大衆有着相似之處,總體來說,電影還是把他塑造的有一點像一開始就有點神經缺陷的精神病人,他並不是從一個更普羅大衆的內向freak進化成最終的小丑形態,所以會給人覺得,這裏還是不夠狠,因爲他畢竟本身就有點”不正常嘛“,這樣他更容易被生活的苦難事件摧毀,這也就降低了這些苦難事件的力度。當然這裏只是個人的一個吹毛求疵或者是我沒有完全看明白。
特別喜歡的,不是小丑逐漸進化成終極形象時化了妝後的跳舞,也不是裏面的各種細節,也不是最後一幕高潮(這個高潮真的很精彩,使得整個劇本完整、精緻,前呼後應),而是小丑在上街目前,在家裏化妝,前同事來家裏那一幕。
那一幕,作爲一個恐怖片愛好者,我看出了這個演員塑造出來的驚恐氣息,他殺掉胖同事,放侏儒同事離開,侏儒同事太矮夠不着門鎖,滿臉是血的他去給他開門,就這一段,看的我毛骨悚然,有種特別冷峻的驚悚氣息,黑色的來,還很好笑,又cult又幽默,我特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