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興師問罪 (第1/6頁)
兩顆紅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課是學知識是兩碼事,按照教案照本宣科,每位老師都能做到,但我們注重更多課本之外的知識。”董雅欣目視着綠油油的麥田,伸手一指:“比如說二年級小學古詩《憫農》,其他學校強調學生背誦課文,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而我們天怡學校有着不同做法。”
“我倒想聽聽,你們學校的教育模式是什麼樣的。”蘇永康提出疑問,表達自己的好奇。
董雅欣解釋道:“《憫農》這首詩寫於宋孝宗隆興二年,楊萬里因父親病重而作。很多老師教學這古詩時,限於告知珍惜糧食、體會作者心情。”
“與其簡單傳授,我們希望孩子更深入瞭解。”她接着說道,“比方,楊萬里是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寶謨閣學士,同時介紹宋孝宗當時的時代背景,激發學生髮散性思維,培養獨立學習能力。在科學和自然等其他學科領域,我們邀請三農專家溫教授不定期授課,拓展學生視野,爲他們傳授更廣泛的知識。”
陳遠方點頭,內心十分認可這樣的教育模式:“嗯,這種教育模式確實很值得推崇,不光可以培養孩子們思維能力,還可以讓他們擁有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的能力。”
“嗯,這種能力十分重要,特別是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網絡上有五花八門的信息,如果沒有從多個角度去分析的習慣,當一個事件發生後,大家很容易先入爲主,從而失去判斷力。”
北大附屬小學的老師們紛紛表示認可,他們學校和天怡學校的教育模式截然相反,別看他們學校的孩子最終會有七八成進入北大,這都是因爲校領導們200%遵從唯分數論那一套。
其實,每個老師心裏都清楚,他們這種教育模式是不可能教育出來什麼科學家,教育家,數學家的,因爲從一年級開始大家都爲了分數而努力,課後輔導,興趣班,還有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都是爲了能夠在將來高考的時候,能夠通過其他方式增加分數。
這就像是工廠流水線,機械化出來的產品大同小異,只有瑕疵產品和完美產品,絕對不會出現風格迥異,奇形怪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