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這本《武定羅婺夷佔吉凶書》的原本,其實是我國最早從學術角度開始研究彝文經典的起點?”周至感覺有些匪夷所思,怎麼一伸手就把這本書拿到了?
“是的。”負責解釋的是歷史系少數民族歷史文獻研究方向的學者,本身是彝族人,叫孔自丁,周至也看不出這個名字是漢化的名字還是彝族的本名,孔自丁對周至的欣賞那是溢於言表的,因爲周至深入彝族地區收集資料,拯救文獻,出版圖書,爲了孔自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在省文化廳、自治州文化局,《大小涼山彝族源流》相當受重視,因爲至今在大小涼山地區依舊活躍着以家支爲脈絡的各種家族,甚至還有“冤家之間不通婚”的現象存在着,靠這本書可以理清楚這些家支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利於當地社會的穩定,也有利於各項社會工作的開展。
然而在孔自丁的眼裏,另一本書《彝文金石圖錄》卻更加的重要,周至並沒有以民族不同而區別對待,而是從事實證據出發,認爲彝文比漢字出現得更早,賈湖、良渚等文化遺址陶器上和龜甲上,一些刻符與古代彝文甚至今文相似相同,一些刻符完全成系列,甚至可以解讀出含義,比如那塊郭沫若解讀出來的“天雷震”彝文卜甲,周至都一一收錄到了《彝文金石圖錄》裏,並加以着述。
但是周至在文中也表明了態度,就是現在這些證據還不算充分,因此雖然已經發現了上百個散佈各地與彝文相同或者近似的刻符,依然缺乏最有力的直接證據來證明這些刻符絕對就等同於彝文。
因此只能給結論加一個假設性的前提:如果這些刻符就是遠古彝文的話,那中華大地上出現文字的歷史將上溯到八千多年以前,而遠古彝文,將拿下世界上最古老文字的頭銜。
即便需要一個假設性的前提來限定,這也足以讓孔自丁對周至讚賞乃至佩服,雖然他比自己年輕了四十來歲,卻是敢想敢幹。
當然了,最關鍵是背後支持他這樣乾的龐大的經濟實力。
至於這些投入全都是周至自己賺的這個問題,孔自丁甚至想都沒有去想過,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