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於秀才的人數就不好估算了,但通常每次鄉試都有兩千人,考慮到這其中應該有一部分人沒能獲得資格參與鄉試,那平均下來一個省應該有五千人。十三個省再算上其它地方大約會有七萬人。
這個估算當然只是高務實個人做出的一個非常泛泛的估算,準確度肯定高不到哪去,但多少算是個參考數值。
那麼,按照這個數值來計算的話,全國進士的免稅田地大概爲五百萬畝;舉人的免稅田地大概爲六百萬畝;秀才的免稅田地甚至不到六百萬畝,大概在五百六十萬畝左右。
全國免稅田總計纔多少?五百萬加六百萬,再加五百六十萬,一共也才一千六百六十萬畝。
大明朝大概有多少耕地呢?至少是九億畝。
因爲讀書而獲得免稅的士紳們佔其中一千六百六十萬畝,即佔全國總耕地的五十四分之一。
這個比例高嗎?明顯不高,因爲按照這個數據來看,如果士紳們沒有去刻意偷稅漏稅的話,這點田地其實並不會對大明朝廷的經濟基礎構成多麼嚴重的衝擊。這也是後世某位黃姓着名學者在其一本着名經濟史着作中,認定大明非但不是“土地兼併嚴重”,反而麻煩在於土地兼併不嚴重的一個理論基礎。
以大明的農業稅來看,宣德時期時大明的農業稅大概是兩千七百萬石,歷史上萬曆六年時的農業稅大致是兩千六百七十萬石,前後差距並不大。
但問題在於,士紳們並不真正安於這個程度的免稅,儘管他們已經有了相當不低的免稅田地額度。但也許真的是沒有人嫌自己錢多,能少交給朝廷和皇帝一點,總是好的——反正“陛下富有四海”嘛,何必“與民爭利”?
至於具體到隆慶帝登基想要給後宮買一批首飾,結果都被文官們給頂了回去這種事,那是我們文官們的爲臣之道——致君堯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