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次跟隨我們北上的都是我家養廉田裏的軍戶,也就是私人家丁,其餘那些大半是從各路降夷中招攬募集來的,連原先的倭寇都有不少。”小蘿莉看起來很是熟悉自家軍旅的情況,回答起來根本不帶遲疑。
高務實心頭一喜:“降夷也可隨意招募,甚至倭寇都行?”沒說的,他想到的正是曹淦的出路。
其實這真是高務實穿越前瞭解不夠,所以纔有這樣的驚訝。實際上隆萬時期,“各鎮將官多招募降夷以充家丁。”
譬如登萊守將沈有容“多收降寇,幕下蓄敢死之士”;滿桂、尤世祿“各有夷漢丁甚精”;劉綎也有自己的“降倭夷丁”;薊鎮總督尤繼先“收養降夷至八百餘人,倚爲精銳”;李成梁更是收養許多降夷爲家丁,其中後來積功至副總兵的李興、李寧、李平胡等人,原來都是“出自虜中”的降夷,其中更有滿清的老祖宗努爾哈赤。
順帶提一句,馬芳麾下的三千家丁精騎裏頭,蒙古人就佔了大半。
至於說擔心這些人的忠誠,那真是多慮了——這年頭國家主義、民族主義之類的東西可不怎麼時興,誰給飯誰是爺,這纔是硬道理。
之所以大明中後期,打仗基本看家丁,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家丁是主帥的私兵,類似於主帥的僮僕,完全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這其中一部分家丁本身就是主帥的親族家人,同主帥有着血緣關係,許多主帥還用這些親族家人充任其家丁部隊的頭目、骨幹,而另一部分家丁雖然並非主帥的親族家人,但主帥待之如家人,“欲得其死力而親厚之如其家之人者也。”
家丁也同樣以家人的身份來侍奉主帥,有些家丁跟隨主帥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大小戰守,靡不同生死用命”,“衣食飢寒,同苦分甘,情若父子,獲衛若手足”。長期的家丁生涯使這些人同主帥之間形成了一種“父子家人”的親密關係,他們自身乃至於全家人的衣食生活全都依賴於主帥,因此與主帥有一種很強的依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