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華殿後的小殿,名爲玉食館,而西北則有一座簡陋的木製小屋,名爲省愆居。之所以是個簡陋的木質小屋,是因爲每當國家遇到重大災難時,皇帝必須在這裏修省。不過這地方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際意義,歷史上幾乎是到了崇禎年間,因爲邊亂和國內戰亂不斷,崇禎皇帝多次來省愆居苦修,想通過反省自己的過失來消彌戰亂,而在他之前,這房子差不多算是白建的。所以高務實一貫認爲崇禎是個無力挽狂瀾之能,卻真有勵精圖治之心的皇帝。
按理說,有明一朝的太子,最早在五歲、最遲不過十三歲,都必須開始系統地接受儒家經典的薰陶,專業用語叫做“出閣講學”。太子的出閣講學儀式,類似於皇帝經筵進講的儀式,同樣在這文華殿舉行。此後每天由皇帝選派的太子師傅,在文華殿的東廂房輔導太子講讀。
而皇太子在十四歲前後,照例要舉行標誌着成年的冠禮,這冠禮儀式舉行的地點也同樣是在文華殿。
甚至皇帝病重時,皇太子有時候會受命在文華殿代理皇帝視朝。譬如明憲宗病危時,就曾“命皇太子暫視朝於文華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儀。”
今日文華殿這般熱鬧,當然是有原因的:皇帝將攜太子及太子生母皇貴妃李氏一同臨御文華殿,而由京中三品文臣自行舉薦的家中五服之內子弟,則將在他們的親自遴選之下,產生一名太子伴讀。
這其實是大明建國以來的頭一遭,當年只有朱元璋曾經在國子監選用了些高材生做太子朱標等人,但是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這些國子監的高材生都是成年人,說是伴讀,其實更多的是在扮演老師的角色;二是這一制度到後來逐漸就變成了現在的經筵進講,只不過挑選的層次更加拔高,基本都是從翰林院選拔,是正經的老師,通常稱作經筵日講官之類,也加別的稱謂,如侍讀學士。
但這一次因爲挑選的只是些“小毛孩子”,也不是要他們給太子講學,只是單純的“陪讀”,所以受選者的年齡被限制在“與太子相仿”。
相仿當然是個非常不準確的詞彙,但由於皇帝聖意就是這麼表述的,下面的人只好“自行領悟”。通常來講,年齡肯定不能超過太子三歲,否則……哪怕放在民間孩子身上,也根本聊不到一塊去。但由於太子的年齡也擺在那兒,比太子小三歲就更不用考慮了——話都不見得說得清楚,你還陪讀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