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申時行爲什麼堅持太子侍讀這一職務的新設必須經過內閣,而隆慶又爲什麼堅持不走內閣而直接特旨設立?這其中的道理小太子朱翊鈞肯定看不明白,甚至李貴妃也未見得完全瞭然,可是高務實卻自忖能看出一二關鍵。
申時行之堅持,與隆慶之堅持所以相反,在很大一個程度上是因爲兩人都猜得出一旦此事報給內閣,則作爲內閣次輔的高拱必然反對,並且可能代高務實上疏推辭。
倒不是說高拱不想看到自家侄兒有出息,才幾歲年紀,正經科考都沒有經過便做了官,且是最爲清貴的翰林官。而是大明的風氣便是如此,高拱作爲高務實的長輩親屬、嫡親三伯,在那種情況下必須要上疏謙辭,而高務實隨後也就只能力辭不就。
要知道,這年頭就算閣臣莫名其妙地被言官參劾一本,也必須上表請辭,並且在上表之時就開始“自我停職”,在家等着皇帝的下文。雖然一般來說,皇帝十有八9是下旨挽留,有時候甚至要同時下旨大罵那個言官一頓,更有甚者會把言官直接貶斥、罷官甚至流放、庭杖等,但閣臣的這個姿態仍然要做出來,這雖然不能說是制度,但卻是誰都不會違背的潛規則。
大明的文官,對於名聲就是有這麼執着,甚至形成了全天下文官都默認的規矩。
因此,當申時行發現無法力勸皇帝打消此想時,便想到了這個“曲線救國”一般的法子,然而隆慶帝畢竟不是少年君王,他也看得出申時行的想法,所以直接否決了這個辦法,反而另闢蹊徑,特旨新設。
高務實認爲,這應該是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不過還有一種可能也不能忽視,那就是隆慶對於高拱個人或許是完全信任的,但對於內閣制度本身,未必沒有警惕之心。
這種警惕,但凡一個成熟的帝王就必然會有,而警惕的來源,則是閣臣是不是真的成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