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陛下,卓侍郎處事蓄私,無德妄才,竟以舊日生徒儲爲他日黨輩!今後豈不是要自張門戶操章弄權於朝堂之上?”
“荒謬!吏學爲國而設,舉才也應國格而論,左選本是吏部尚書、侍郎私權,自古無其餘堂臣可干涉,今日衆人非議,無非因當年輕視卓侍郎所初設吏學,無視召邀,因此今日幸事未落而門,故有此怨懟化恨之語!”
……
崇政殿內,皇帝坐於前處,保持他一貫的安靜,傾聽臣下言語的碰撞與攻擊,始終不發一言。
此次激烈爭執的原因很簡單,是卓思衡在前日宣佈,自己手上左選名目將分爲官與吏,此次不僅是朝廷正選之官,旁選之吏也可銓選順流而上,但吏學沒有上升流通的律例及法規,甚至沒有有效的國家級考試,那麼他便打算從國子監的吏學中選出佼佼者,作爲本次左選吏員的名額,直接進入六部各有司衙門。
其實吏學本就有五部與軍中差派來進學後歸去原職的吏員,排除此些,其餘人數並不多,因此卓思衡左選拔擢的比例就顯得極爲可觀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前看出吏學前程或有大澤將子弟送去的人家皆喜出望外,須知吏員一輩雖能以衙門公職而出入,享國之祿米,卻幾乎難越級升遷,幾乎一世鎖於一職,但卓思衡的做法便是給這關得嚴嚴實實的蓋棺定論鑿出了窗,至少他們的子侄輩雖說不事科舉,卻也能一日龍門得躍,入去六部要門爲公爲吏。
但沒有搭上這趟快車的其他人,便開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了。
幾位當朝官員當即紛紛上表,攻擊方向出奇一致,都瞄準卓思衡曾經在國子監供職,設立吏學非是爲國拔器而是爲其蓄私儲才,以備收買人心,作爲來日壟掌朝綱結黨營私之用。此時此刻,卓思衡擁有了這個權力,便開始爲自己的昔日門生造橋鋪路,藉此謀私。這次銓選是蓄謀已久爲吏學所謀。
於是皇帝在崇政殿召集了所有上書臣工與朝廷要員,近一百餘人按班而列,參加這場許久未有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