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卓思衡覺得好笑,五歲的弟弟和十三歲的自己說這個,就像爹在吩咐兒子,他拎起弟弟後衣領,給他拽回來,奪下木桶道:“好好看書,我順路去接你三姐回來。”
水井就在鄉里最大一棵柏樹下。卓思衡剛走到便看見揹着藥筐三步一躥兩步一蹦的活兔子妹妹卓慈衡正往這邊來。
兄妹二人便結伴回家。
因爲長得俊朗清秀人又文氣愛笑,卓思衡成爲了本鄉中老年婦女最疼愛的後生晚輩,井邊遇到的大娘婆婆都爭着搶着幫他打水,唸叨着寫字的手怎好乾粗活,沒等他拒絕完,她們便已把自己打好的水倒進他的桶裏。
卓慈衡看在眼中咧着嘴樂,待回去路上才低聲對卓思衡笑道:“哥哥,我看幸好鄉里沒有和你年歲差不多的姐姐,不然這些嬸嬸嬤嬤非得爲爭你當自己家女婿和孫女婿打起來不可!”
“最好別,我可消受不來。”卓思衡聽了小妹語氣脆生生的調笑,方纔讀書半日的疲累也消減大半,隨口聊着,“你又跟榮大夫進山採藥了?”
慈衡正是八歲上下最活潑可愛的年紀,說起家裏瑣事卻仍有無憂無慮的輕快調子:“姐姐藥喫沒了,我再備着點,爹入了秋又要咳嗽,我也得先……那個詞怎麼說來着?”
“未雨綢繆。”卓思衡很是無奈。
全家上下四個孩子,三個都是讀書的好苗子,唯獨慈衡,見了書本和字就打瞌睡,倒是跟着卓衍學了不少字,可還是不怎麼喫學讀書。不過她卻仍記得幼時志向,跟着鄉中一個從前的軍醫學了些藥性醫術。卓衍總是擔心慈衡的學業,卓思衡倒是總寬慰父親,個人有個人的緣法,能找到喜歡的事並且堅持,也是活着的一大幸事,孔夫子不也講過因材施教的道理?在他給父親灌輸過現代個性教育理念後,卓衍便也不再煩憂,深慮之後託人從城裏帶了兩本醫典藥書回來,以此當做書經相授,反而慈衡也跟卓思衡一道點燈熬油看得津津有味,這兩年在學業上另闢蹊徑頗有進益。
雖然卓思衡自己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與排頭兵,但他也深知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應試教育,只是時代所命,必須適應,若是慈衡和他回到現代,那他肯定把歷年高考知名醫學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打印出來掛她屋裏,還要語重心長說:“妹妹啊,看看這分數,不學能行嗎?”然後天天揪着這丫頭和自己一起往死裏唸書做題,畢竟這關乎命運、未來和生活,更是想要實現她理想的唯一途徑。而此時所處時代又不像他的來處,想當醫生還是得先走過應試教育的獨木橋甚至還得是佼佼者才能跨入醫學殿堂門檻,如今慈衡有這個環境條件和能力接受個性教育,倒也不必悶頭朝一個路走,或許她的能耐和緣法比他們其他三個讀書的孩子都更別有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