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讀過五十餘篇,皇上反倒覺得,這屆士子的水平比去年要厲害許多,有人文辭雅正,陳詞濫調也能寫出綽約風貌;有人立論嚴謹,絲絲入扣張弛得度。總之都有一些長處。他略一挑選,便有十餘篇摞入內侍掌心,只覺難分高下,不知改列誰爲一甲。
但皇上的這種心情,只持續到第六十一篇時策答卷讀完前。
禮官只念開論,他便立刻覺奇,要拿過來自己細看,邊讀邊擊節讚歎。
這篇文章實在是太特別了!
大多數人都從漢文帝和漢章帝入手起論,而此篇上來卻先表面態度:皇上,我們先不要看漢文帝和漢章帝,要看當時的政治成就,也要看先前的政治遺產,這些皇帝之所以運用這些方式治國,未必是他們性格如此,而是有可能是接手時的環境讓他們不得不選擇這樣做。
首先,漢文帝前是漢惠帝和前少帝、後少帝兩位不爲史書所認的君主,這是呂氏臨朝的時代,司馬遷乾脆沒寫惠帝本紀,直接寫了呂后本紀,可見漢文帝承接的其實是呂氏時代。呂后時代在《史記》和《漢書》裏的評價都跟高,認爲是“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再加之黃老之道休養生息,於是“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那麼當漢文帝繼位後,周勃陳平夏侯嬰等大臣誅殺了有異心的呂氏一族,這是上層的動盪,然而民衆仍然井然有序生產生活,管子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漢文帝又何必採用激進手段鞏固統治呢?他只需要沿用前任受歡迎且有效果的政策,甚至在此基礎上更加輕徭薄賦廢除重典,自然德化興盛。
其次,再看漢章帝的爹漢明帝,他老人家在位期間也是以吏治清明海內安定著稱的,他注重儒學教育,主抓社會風氣,戶口滋殖,所以漢章帝繼位的時候,就有了一個相對儒道交相輝映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寬厚的風氣是一種必然選擇,因爲社會已經接受過道德的訓教,順應無需太多變化,也是成本最低的治國方略。也正是因爲漢章帝選擇了順應,纔有了後面的明章之治。
所以,我的觀點是,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纔是漢文帝和漢章帝的優點,而不是所謂“專用德化”和“事從寬厚”。這也是此兩朝達到皇上豔羨水平的原因。
皇上問如何才能像他們一樣,我勸皇上先別想“像”而去想“不像”,他們因時制宜只需要順應,但並不是每朝每代都能以這種方式來決定政策導向。漢宣帝就是中興之主,他前面的戰亂不可不謂生靈塗炭,他怎麼延續前面的策略呢?延續誰?王莽?這不可能,所以他的選擇就是開創自己的時代。“興亡在知人,成敗在立政”能夠選擇順應,是一種條件,但如果不能順應,便要有所開創。皇上憂心的問題其實不該是如何承續,而是如何開創新局面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