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平心而論,能看得出安化郡絕非貪腐積弊之地。
自打卓思衡步行進入安化郡地界,途徑的幾處山間鄉村雖物資不豐,但也都民風淳樸,並無飢餒,大多雞犬相聞安樂祥和。借飲水和休憩之際細問此地居民也能得知,平日裏他們並無冗雜稅役,官府甚少苛政,許多鄉民甚至不知郡望老爺姓甚名誰,每年納糧交絹只說是給朝廷,其餘一概不知。
可見至少安化郡民衆沒有什麼疾苦和困頓非要卓思衡一日之間急白了頭去解決,然而這不代表此地就沒有問題。
卓思衡深感問題就出在這批和他喫飯的官吏身上。
宴席之間的菜餚多是本地特色,倒也風味獨特並無奢靡,酒水也是本地泉水的新釀,清冽甜香,不算破費。然而酒過三巡,何孟春何刺史忽然招呼大家一同以歡迎卓通判爲題作詩慶賀,還要人專門記錄,打算錄成一集冊流傳,卓思衡差點把喝進去的酒噴出來。
不過就是一個小小刺史的接風宴,搞得這麼附庸風雅?
誰知那些官員竟也紛紛列律排韻,竟真的你一句我一句的作起詩來!
卓思衡跟隨曾大人也去過一些帝京的文人集宴,雖說也偶有詠和,卻大多言之有物,少有因一人一事便大做文章之舉,再看聽着衆人作詩時神色頗爲自得的何孟春,他心中大致明白了此地官風情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何孟春到處題詩題字,想必是自詡風流文士,也以此道督促下屬,故而人人鑽研詩文,追求風雅高意,對地方民務政事自然不是那般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