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一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遊記裏蓄謀已久的一個局,如來、觀音、老君、玉帝各除一大患。
唐僧西天取經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取經其實很簡單,佛祖派人送到大唐就行了。菩薩爲此給出的理由是,我要給你送去,你得經太容易就不會珍惜。既然如此,那就派人去取也無妨。只是,既然有了這樣一個聲勢浩大的取經團,單獨爲了取經就有點可惜了。要是能利用取經這件事,再做點其他事情豈不更妙?什麼事情需要藉助取經團之手來完成呢?那就是,佛祖、菩薩、太上老君、甚至玉帝想做卻不方便直接出手做的事情。咱們一起來看看。
1、金池長老,菩薩忍你已經很久了剛收了一個悟空,菩薩就急於讓他爲自己完成一件事了。這就是剷除金池長老這個老油條。金池長老,觀音菩薩流雲下院的主持。他在這個下院已經浸淫二百五六十個春秋了。這麼多年把持一個寺院,此老早就已經成精了。要說找金池長老的毛病吧,也能找到,比如說,他常年結交黑風山的妖怪黑熊精總是實事吧。可偏偏這黑熊精雖然是妖,但心中卻有佛性,以此來給金池定罪恐怕難以服衆。真正讓觀音菩薩感覺不高興的其實是金池的袈裟收藏癖。按道理說,金池身爲一寺主持,他喜歡收藏袈裟,也並不過分啊。可問題是,這些袈裟到底怎麼來的?是贈與?是交換?還是採用巧取豪奪呢?甚至說,其中有沒有殺人越貨的行爲存在,這些事情要查起來也很麻煩。
金池長老的這個收藏愛好已然成癖,他的貪心已經根植於骨子裏難以自拔。對於觀音菩薩來說,金池的貪心程度已經超出她忍耐的極限。但如果想換掉金池,觀音菩薩也必須拿出一個非常合理的理由來。畢竟金池長老圓滑得很,想找他的毛病也非易事。既然如此,那麼觀音菩薩的這塊心病,就由取經團幫助解決吧。只要你貪心,無論如何隱藏,總會露出狐狸尾巴來。唐僧師徒二人一到,金池馬上就問:既然二位來自大唐上國,想必一定帶着什麼寶貝給老衲開開眼呢?就這樣,悟空把錦襴袈裟拿出來跟金池鬥寶了。這財一露了白,可就把金池長老的貪心和殺性都勾了出來。觀音菩薩不禁暗中感嘆,果然你看到好的袈裟不但想佔有,而且還要殺人呢。
金池長老指揮徒弟們放火要燒死唐僧和孫悟空的行爲,都一一被菩薩記錄下來。接着,悟空借來避火罩,給金池長老來了一個大火反燒。雖然燒得是自己的流雲下院,觀音菩薩也沒有阻止,因爲禪院燒了還可以重建,而這金池長老要是還繼續活着,簡直就是一個禍害啊。就這樣,大火過後人們才發現,唐僧住的三間禪房安然無恙。而錦襴袈裟卻丟失了。金池長老一時着急,“咣”的一聲,撞牆自殺了。這件事中其實透着蹊蹺。按道理說,金池長老活了二百七十歲了,他不會這麼想不開的。況且說,他身邊不可能一個人都沒有。手下有那麼多大小徒子徒孫,看到他撞牆,這些年輕力壯的小和尚們,一定會拼命去保護他的。那麼理由只有一個,是有人暗中推着他去撞牆的,其他人自然來不及阻止。如此結局,也算金池長老貪心和殺人的報應了。金池終於死了。等到唐僧和悟空離開之後,流雲下院很快又會重建。到時候,再找一個新的主持,這裏的香火依然會興旺起來。
2、蠍子精,看你還敢蟄佛祖不曾經有人問,《西遊記》裏哪個妖精最厲害?這個問題不好說。但有一個妖精,膽子足夠大,就因爲佛祖推了她一把,她一個倒馬毒,就蟄傷了佛祖的中指,這就是敵毒山琵琶洞的蠍子精。《西遊記》中來自靈山的妖精也不少。有黃風嶺的黃風怪,其本體是一隻黃毛貂鼠。還有陷空山無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一隻老鼠成精。這兩隻鼠輩一個偷喫了琉璃盞內的清油,一個偷喫了香花寶燭,但最終都沒有被處死。一個被靈吉菩薩帶去見如來,一個被李靖和哪吒父子救走了。究其原因,偷嘴喫畢竟不算什麼大錯,所以都可以教化。而這個蠍子精就不一樣了。仗着自己有倒馬毒的功夫,連佛祖都敢蟄。這就有些不知道進退了。而這個蠍子精也的確是有些本事。悟空、八戒雙戰她不下,都被他倒馬毒蟄傷。一個蟄了頭皮,一個蟄了嘴巴。
如果說,前面金池長老被誅是因爲太貪心的話,那麼蠍子精被誅就是因爲實在太張狂了。兄弟倆都被蟄了,正在一籌莫展之際,觀音菩薩及時趕到。菩薩就是這麼神通廣大,總是在最關鍵時刻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菩薩告訴了悟空和八戒關於蠍子精的來歷出身。然後說了一句,此妖十分厲害,連我也近她不得。菩薩都近不得此妖之身,那誰還能降服她呀?正所謂天地萬物之理,乃是一物降一物。菩薩指點道,唯一能降服此妖的,唯有昴日星官。
昴日星官本體乃是一隻大公雞,正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日雞。雞是蠍子的剋星。果然,昴日星官一來,一聲啼鳴,蠍子精就現了原形,兩聲啼鳴,蠍子精就死了。至此,這個曾經蟄過佛祖的蠍子精就算了賬,爲佛祖除去一患。那麼咱們說句題外話,假如不借助取經團,佛祖爲什麼不直接宣旨讓昴日星官來除害呢?一來是這昴日星官屬於玉帝直屬,佛祖調動還要搭玉帝一個人情;二來,佛祖有事還要請天庭來幫忙,這不弱了名頭低了身份了嗎?而幫助取經團來除妖,這事就順理成章了。反正大家都是幫唐僧完成取經大業,取經之事乃是佛界與天界共襄的盛舉,大家通力合作乃是分內之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