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說是馬市,其實也就是用圍欄搭着的幾個木棚子,在市場旁邊,卻有一些官差模樣的人在馬市上維持秩序,馬市東面,兩名官員,擺着桌椅正在爲一些達成買賣的人加蓋印章,從官服上看應該是稅課司的人。
想來這馬市也是在官府管理範圍之內,不過說是馬市,卻以毛驢、黃牛居多,馬卻很少,只是帶了王石頭和三個兄弟進去,其餘人則在市場外面等候。
市場上,不乏有人正討價還價,唐學志每經過一個檔口時,便有人來招攬生意,不過唐學志對哪些毛驢實在沒有興趣。
雖然有經過賣馬的檔口,卻都是一些滇馬,這種馬用來駝東西還不錯,如果用來當坐騎或者訓練騎兵,卻不行。
最終唐學志在一個較大的檔口停下,看那掌櫃似乎還不像中原人打扮,唐學志上去後,人家卻用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話招呼着,雙方交流後才知道,這掌櫃卻是蒙古人。
已經在大明經商十幾年,說白了,就是已經漢化了的蒙古人,他經營的也不全是馬,甚至還有馬刀,那些馬多數爲滇馬,蒙古馬僅有四五匹,甚至還有兩頭毛驢,三頭黃牛。
牲口也不太多,一共僅僅三十多頭,問過價格後才知道,一匹滇馬只需要六兩銀子,一匹蒙古馬卻需要十一兩,價格幾乎是滇馬的兩倍。
經過一番殺價,以三十五兩銀子的價格買下三匹蒙古馬和三把馬刀。
在大明,官府是允許百姓攜帶刀兵,只是鎧甲、火器之類的軍器纔是管制品,甚至山間的獵戶,攜帶一些土弓也是允許的。
唐學志對馬並不陌生,早年在北邊的邊境執行任務時,那邊防部隊也有馬匹,後來到了國外執行任務,當地人也經常用馬匹駝載貨物,自己也趁着機會將學會了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