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枯筆山水是中國傳統書畫中的一種技法,最大的特點是以單一墨色,實現畫面虛實、濃淡、乾溼的層次變化。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水墨山水”。
枯筆,亦稱幹筆、渴筆、焦筆,所謂枯、幹、渴、焦,都是形容筆中含水量少。
枯筆,雖含有用筆之意,然實爲運墨之法,《林泉高致·畫訣》有記:“墨之用如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
扇面的左側,爲弘仁的扇題:“偶見王孟端小冊,用擬其意,寄龍超居士,乙未蒲月,明客區湖。漸江僧。”鈐白文印“漸江”,又鈐朱文圓印“弘仁”。
乙未年是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蒲月指農曆五月,區湖即蕪湖。
弘仁是明末清初的畫家,新安畫派的創始人,明亡後,出家爲僧,號“梅花古衲”,有“畫僧”美譽。此人的松、石、梅、竹,備受稱讚,與髡殘、石濤、八大並稱“四僧”。
弘仁在題文中提到的“王孟端”,是明初大畫家王紱。
王紱,字孟端,號友石生,別號九龍山人,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有“墨竹國手”之譽。
從題文能推斷出,這幅畫作是弘仁偶然見到王孟端的小冊頁,很驚喜,學着使用王氏的“枯木”筆法,繪製了這幅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