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關近現代中國文物市場歡迎度和價值變化,虎園博物館做過相關分析。
第一次波峯,出現在1860年至1865年,起因是兩次鴉片戰爭。這兩場戰爭,勝利的英法士兵帶着無數搶來的中國工藝品、文物、古董回到歐洲之後,其巧奪天工的工藝,精美而神祕的造型,立即在歐洲掀起一陣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熱潮。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物代表,是藝術品,譬如精美的金銀器、瓷器、青銅器等等。
第二次波峯,出現在1900—1915年。
因爲第一次中國藝術品收藏熱,在經過沉澱之後,很快演變成“漢學熱”,對東方文明和東方文化的研究,在這一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伴隨而來的,就是很多探險家以及漢學家來東方,親手盜掘他們所感興趣的物品。也是這一時期,中國的各種“文化屬性”的文物,遭到空前劫難。
雖然在歷史記載中,提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在中國瘋狂盜掘文物,一律稱之爲“竊賊”,可無法否認的是,這幫竊賊中,確實有不少大學問家,他們對漢學在西方的推廣,有着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物代表,是經卷、佛像、雕像、書籍、字畫等偏文學性的物品。
第三次波峯,出現在1935—1945年。
這一時期的原因很簡單,東洋搶劫了無數中國文物,然後透過各種渠道流向歐美市場。
特點是全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