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早在清末民初時,這裏開闢了清朝最早的工業中心,洋務局官督商辦,成立織布局、機器造紙局等中國近現代工廠。民國時期,這裏更是江南最大的紗廠聚集地,匯聚大量的日資、殖民國資本,以及民族資本德國創辦的各種企業,如大康、格豐、公大、同興、怡和、德大、厚生、永安、三友實業、正泰橡膠等民國時期知名企業。解放後,又有柴油機廠、機牀廠、冶煉廠、自行車廠、滬東造船廠和中華造船廠等幾十家企業落戶楊浦。
聽起來應該很繁榮纔是,事實恰恰相反。
解放前資本家的殘酷壓榨,根本不可能讓本地區工人有勞動致富的機會,而建國後的“工分制”,同樣也是如此。再加上老工業區殘留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給楊浦帶來沉重的生活負擔。
楊浦的落後,也就成了必然。
從靜安到楊浦,就像跨入兩個不同的世界。
靜安區已經有了一絲後世滬海的繁榮景象,而楊浦更像城鄉結合部。不僅新樓稀少,老樓也破爛不堪,路面坑坑窪窪。沿着蘇州河還有相當數量的棚戶簡屋和滾地龍——木板、蔑席和毛氈搭建的低矮建築,是蘇州河畔大多數底層居民的住所,稍微有錢一些的,才能入駐老式的里弄。
“八埭頭”就是楊浦的“里弄區”,算是楊浦區“有錢人”較多的地方。
這一地名,最早指的是光緒三十四年建立於楊浦平涼路附近的八墚(音梁)磚木結構里弄房屋。現在已經代指平涼路、通北路、揚州路等地區的老式里弄居住區。
“墚”這個詞,用在形容“里弄”建築特色,非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