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瞎編的豆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記得大概是1958年5月的時候,村長把我們召集在一起,說上面決定了,要苦幹三年,基本改變貧困面貌,還說要大幹十五年,提前趕超英美。
大家當時聽了笑嘻嘻,沒太當一回事。結果,過段時間後,大量的人民公社成立了。公社幹部紛紛來到田間地頭,指導我們生產。
當時,衡量經濟發展快不快、猛不猛,關鍵是要體現在兩個指標上——糧食和鋼鐵。先說糧食生產吧。那時候,有一個響亮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說來也奇怪,口號喊出去後,各地便開展轟轟烈烈的生產大擂臺、大比武的比賽。各地的糧食畝產,不斷地突破新高。
我至今還記得,《人民日報》在1958年8月15日報道,湖北省麻城縣麻溪河鄉建國第一農業社,創造了畝產幹谷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豐產記錄。
報紙上還貼了一張照片。田地裏,那些早稻長得密密厚厚,孩子們站在上面,就像站在沙發上似的。”
“真的有這樣的報道?畝產斤?現在高產的水稻,好像畝產也只不過是1200斤吧。”
“是真的,你沒聽錯,是斤。當時,麻城的這個公社田被譽爲天下第一田。很多人都去參觀過。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專門去拍成一部片子,進行廣泛宣傳。
緊接着,《人民日報》又報道,福建英湖社的花生畝產再創世界紀錄,畝產高達斤。但沒多久,麻城的天下第一田就被別的公社超越,畝產的新高不斷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