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海禁從明朝建立那天起就在嚴格執行,即便是支持了鄭和下西洋的永樂皇帝,也不是以開闢貿易航線爲目的。
“宣德化而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彰顯天朝上國威風,讓萬國來朝,滿足一下虛榮心纔是真實用意。還有一種說法,鄭和是要去找失蹤的惠帝。不管出發點是什麼,結果都是得不償失。
前來朝貢的國家確實不少,但大多數都是想佔便宜的,隨便帶點土特產或者動物,明朝政府就得好喫好喝招待,臨走還得以超出多少倍的價格收購所謂的貢品。
可是海禁自打頒佈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幾乎就沒有一天真的禁過。倒不是民間奮起反抗,而是統治階級內部對海外的香料、木材、貴金屬、奢侈品有不斷膨脹的需求,變着花樣的開後門想辦法來滿足。
三十六行就是在這種自相矛盾的怪異政策下誕生出來的怪胎。明中期以前朝廷規定了三個港口可以接待來自番邦朝貢的船隻,分別是寧波、泉州和廣州。
到了嘉靖朝由於倭寇折騰的太厲害,寧波和泉州相繼關閉,對外交往的窗口只留下一個廣州。市舶司在城西建了懷遠驛,專門用來接待外國朝貢的使團。
每個獲准前來朝貢的國家,一次最多能派出三條船,每條船最多裝三百人,並允許攜帶貨物售賣,但只能販賣給廣州官方,是許和私人交易。
但僅憑市舶司和當地官府應付是來那麼少裏國人,官員們也是願意學習番話,更是想和那些蠻夷討價還價,咋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