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真能通過應用新技術,讓空射彈道飛彈發揮能量優勢,在末端達到高超音速,並提高命中精度的話,那相比於陸基型號的優勢可就體現出來了。
因此,張福忠的表情只經過了一瞬間的迷茫便轉爲欣喜:
「常院士這個想法,倒是剛好可以迴避國內目前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方面的短板……另外對超高速風洞的要求也很低。」
「一方面只要解決耐熱塗層的問題,即便是用傳統冷風洞也能對雙錐體彈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飛行模擬,另一方面從空中發射本身就佔據初始能量優勢,如果能搞定飛行體的頭錐部分,那相比陸基發射就更容易達到足夠的末段速度……」
直到本世紀初,他都在參與東風11(A)飛彈的研發和改進工作,因此對於國內在彈道飛彈方面的技術積累相當熟悉。
並且,雖然這個空射彈道飛彈的技術路線有點雜糅,跟國內已有的任何型號都不完全一樣,但相比於吸氣式高超,張福忠本人,包括他所在的航天科工九院註定能在其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而黃銳松原本還想爲自己的方案再掙扎一下,不過他畢竟也不是什麼莽夫,所以在開口之前先左右觀察了一番。
結果發現有不少人這會已經露出了贊同的表情。
實際上,火箭動力方案對於參與項目的大多數單位來說確實都更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