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大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立春之後,繼以雨水。羣芳譜曰:雨水,陽氣漸升,雲散爲水,如天雨也。
立春備耕後,鳳山的一帶地裏的莊稼都已抽芽,這個時節要繼續頂凌追肥, 耙地,疏通溝渠。隨着氣溫地升高,旱地的地表水蒸發量驟增,靠天喫飯人們就祈禱着這個時節下幾場貴如油的春雨。
南溪北岸可沒有溝渠可沒溝渠能給他們疏通引水,除了那些給鄭家種甘蔗的西北農民,其他人包括何保正都在等着老天爺賞飯喫,下一場雨,幫他們澆澆地。農民們在地裏擦、扎、耙,就是爲了減少土地的水份減少。
都說古代的勞動人民勤勞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但是在梁川看來,好像並非是這麼一回事。追求安逸是每個人的天性,農民們被生活逼着纔會每天浸在黃土地裏埋頭苦幹。像現在雨水這個天時,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老天能下兩場雨,不到田裏的苗被旱死,絕不會去挑水澆地。
北岸幾個村的村民,基本都是種幾畝冬小麥或着高梁,然後再搭配着一些時令蔬菜。冬小麥收成後可以自己喫,高梁口感很差,現在喫的人少了很多,至於時令菜則挑到集市上去販售,賣的錢再買些米來。因爲菜如果賣得出去,還是比小麥值錢的。
小麥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大量的灌溉水,是典型的旱地作物。梁川看着他們這樣種地,只能搖搖頭,這樣子種地不貧窮纔怪了,活脫脫地就是能過一日子敲一天鐘,不到火燒屁股不爲所動。
何保正的老婆王氏跟着李二花一起在學編竹編,雖然現在還是一個學徒,但是編出來的物件起能用了。葉小釵將這些竹編帶到店裏去賣,每天雖然上門來光顧的人不多,但是一天賣一個的,陸陸續續也賣出去了好幾個竹筐。
葉小釵會做賬,每個人做幾個,賣了幾個她都會統一做賬。畢竟王氏不是自己的人,頂多算是自由業者做出的物件放在自己這裏賣罷了,該給她的錢還是應該給的。
王氏她們做的竹筐因爲工藝還不夠成熟,賣的會比李二花做的便定。一個竹筐在店裏定價是一百五十文,這樣一個筐可以用幾十年,幾年的成本才一百五十文,雖然買的時候肉疼,但是用着的時候就會覺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