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綿是絲織品,也就是大宋內藏庫裏面的四百萬匹絹帛。
而棉花在大宋雖然已經開始種植,但主要範圍在嶺南、兩廣。
趙桓好奇的問道:“綿襖能保暖嗎?效果如何?”
朱璉打開還未縫合的地方,向趙桓展示道:“綿襖保暖效果如何,全看這兩層布帛之間填充物爲何。”
知道自己夫君忙於軍國政務,對女紅這些事情不瞭解,朱璉便向趙桓從容解釋道:“綿襖,源於一種叫‘襦’的綿衣,《釋名·釋衣服》稱,襦,言溫也。”
“質料粗劣的襦衣稱爲褐,是下層百姓穿的。”
趙桓立即說道:“這個朕清楚,麻衣短褐,爲貧民之服。”
“這種褐便是在兩層布帛之間填充碎布、破絮頭。故《詩經·豳風》有句,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有唐一代,經濟富庶,故民間衣服亦更加保暖,短褐變長,便稱之爲襖。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詩稱,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