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阿Q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這種錯覺是有好處的,那就是最廣大的農民因爲不知道自己納稅,所以產生自己對於國家毫無貢獻的愧疚感,所以在所有的羣體中,農民對政府最爲認同,看不懂這個問題的文人們,罵政府各種問題,獨獨對政府不收農稅而誇讚不已。
看得透徹的政府財務專家們也不會就這個問題站出來闢謠,他們喫多了纔會找罵,巴不得這個美麗的誤解一直保持下去呢。
只是讓商人背了這個鍋是朱敬倫沒想到的,而且聽陳芝廷說,鄉村普遍是這樣的認識,每每到了秋收時候,農民、地主都會因此跟糧商衝突,對價格不滿。
朱敬倫也沒有更正陳芝廷的認識偏差,不過他提了一個建議。
中國有完備的糧食儲備系統,在全國各地分儲了五億擔糧食,以國內目前的平均糧價二兩來計算,這是一筆十億的開銷。但事實上投入沒有那麼大,各地糧倉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三年一換,一年新糧,一年陳糧,第三年發售。所以每年要替換的糧食只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億多擔。
一億多擔糧食,價值三億,但這也不是淨投入。國家給了儲備系統足夠的政策支持,現在糧庫都是在以免稅的方式,從國外產糧國直接大批量進口新糧,一次進口規模大,加上免稅,糧庫的採購價基本上維持在一兩左右,相當於1.35庫平兩。
這樣每年總的採購投入不過兩億三千萬兩左右。不過陳糧發售總能收回一些成本,舊糧在市場上出售價格大概是新糧的三分之二,糧庫以批發形式向有信用的糧商成批出售,大概是半價的樣子,因此在出售環節損失的成本並不算大。
糧庫最大的淨投入是維持倉庫建築,運輸費用以及糧食朽壞的成本等等,這筆費用佔到糧食價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隻有一億兩左右,雖然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但財政能夠支持。
其實就是不能支持也得支持,儲備糧一來備荒,一來備戰,這都是不能講究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