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42 (第3/3頁)
怨念法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這個史實上的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七世被迫退位,好成就那位野心十足的拿破崙一世皇帝攻佔西班牙,爲自己家族成員換來一頂王冠,但卻遭到了馬德里人民當場起義反抗王政的當天————當前這個時空之中的拿破崙第一執政,卻在這一天(被迫)拋棄了以權謀私的一切想法,開始率領起了十一國共和聯軍正式向着神聖同盟這一君主大聯合陣容,發起瞭解放歐陸戰爭的正式總攻命令!
爲了更進一步的提升國民士氣,同時也是爲了讓全體法國民衆相信自己那番‘解放全歐陸後就重新恢復政治結社與新聞自由化’的許諾,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的畫餅。
原本定位成《出征曲》的國歌,當下也被對方重新改回了國民公會和督政府時代標配的《馬賽曲》。
關於這首法國傳奇國歌的評價存在很多,但米歇爾伏維爾在《記憶之場》裏關於《馬賽曲》的章節中,所給出的評價卻是最準確的:“他是最早的現代國歌之一,與絕對主義時代君主制歐洲的那些歌曲不同,他是一種民族意識的自覺表達。”
而馬賽曲也因此具有兩張面孔:革命的馬賽曲、民族的馬賽曲。
馬賽曲誕生於1792年的春天,那是大革命邁向激進的關鍵時刻,4月20日布里索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4月25日,工兵上尉魯熱德利爾寫下了《萊茵軍團戰歌》,幾周之內,它便傳遍了法國。它在第一段歌詞寫着“你看暴君正對着我們,舉起染滿獻血的旗”,第六段歌詞則是“敵人的髒血,將灌溉我們的田地”,因此馬賽曲不同於其他革命象徵物,如果說三色旗、貞德背後的政治意味是被後世發明的,那麼馬賽曲的雙重性從一開始就被蘊含在其中。
馬賽曲並不是最早的一批革命歌曲,《薩伊拉》在聯盟節盛典中廣爲流暢,而《卡馬尼奧拉》則在之後被稱爲“無套褲漢之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