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其實鄭叔清並不想修什麼引水管路。麻煩,事多,還不會被記入官府考覈。爲地方做事,只有“文教興盛”纔會被記入考覈,其他的做再多也沒用。
這就好像數學考試你不能在題目後面寫作文一樣,寫得再好也不可能得分啊!
唐代雖然明面上要求每一州都要新辦學校,推薦士子科舉,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已經完全變了調子,淪爲了某種程度的形式主義。
考科舉,不去長安周邊租房子住,那就是麻繩提豆腐:別提了。
誰都知道,大唐的科舉不糊名,這是肉食者們爲了激勵家族子弟而搞出來的“鯰魚”。爲什麼科舉要住在長安附近,只能說懂的都懂,不用把話說那麼明白!
既然都是樣子貨,那這是演給誰看呢?誰又真的會明知道一條路走不通還往死裏走呢?
所以在關中之外的很多地方,有財力物力考科舉的人,對於走科舉路線完全不怎麼在意。並不是大唐所有地方的人都很嚮往科舉,風氣如此,跟出路狹窄也有關係。
比如說夔州。
夔州這邊遠離政治中心,自然文教水平不會高到哪裏去,本地沒出過什麼像樣的讀書人。
本地人對科舉不屑一顧,眼睛都在錢中間那個方孔裏面!如果做工與經商就可以有出路,那我爲什麼要去參加科舉考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