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一類的藩鎮,其特點就是節度使皆爲朝廷任命,兵力雄厚,且驕兵悍將頻出,桀驁不馴。這一類藩鎮,也擔負着維護大唐生命線——江淮運河的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解讀。實際上,這一類藩鎮完全不是支撐中晚唐朝廷的中流砥柱,其內部動盪完全不遜河朔三鎮,同樣是不能被朝廷嚴密掌控。
內部譁變哄搶軍需,殺節度使自立,搶劫其他藩鎮的朝廷物資,甚至拒不執行朝廷的命令,這些鳥事都是屢見不鮮。
順便提一嘴,唐末朱溫,便是擔任中原藩鎮宣武軍節度使後開始爭霸天下。所以稍微想想也知道,這些中原藩鎮裏必定是幺蛾子不斷。其內部動盪的次數,僅次於河朔三鎮。(52\/171)
第三種藩鎮,是西北邊疆在被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侵入,防線破碎以後重新組建起來的“邊疆御邊藩鎮”。它們當中,有些是原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和朔方軍的殘部。有些則是朝廷新擴建的“神策軍”分割而成的。
這一類的藩鎮,其特點是兵力極爲雄厚,但本地產出亦是極爲有限,完全仰仗長安的補給,並且面臨西北外族的強大軍事壓力。
因爲軍費完全仰仗唐庭,又面臨外族的強大壓力,因此這一類藩鎮的動盪,比中原型藩鎮要少。(42\/171)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藩鎮,動盪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爲唐庭缺財帛,或者藩鎮節帥壓迫士卒,剋扣糧餉。這一類的藩鎮,對朝廷的忠誠度是最高的,可以說是唐庭立足關中的本錢之一。
不過話說回來,西北藩鎮的所謂“忠心”,同樣是有條件,有邊界的。朝廷糧餉到位了他們才忠心。若是糧餉不到位,那也說不得要造反。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被戲稱爲“小隆基”的唐德宗即位初期,便因爲不重視西北藩鎮的訴求,而導致了“涇原兵變”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