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52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年冬天,一代賢臣、出色的政治家、鄭國執政子產因病去世。七年前,他的伯樂——鄭國當國子皮去世,子產大哭,爲失知音哀慟不已。而今,縱橫鄭國政壇的子皮+子產組合徹底瓦解,鄭國的國運再次來到十字路口,前景迷茫。
回首這位賢相的一生,傳奇多彩,燦若星光。
他年少便有驚人之舉,預見之言。他是早熟懂事的少年,當同齡人還在玩耍嬉戲時,他已學會觀察思考,默默籌劃。
當他有幸位列卿相,他的所行所施,處處可圈可點——
推行田制和丘賦的改革,鄭國的既得利益者因爲利益受損,紛紛反對。經過時間證明,他推動的革新措施,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進步頗有成效,最後均受各方褒獎。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他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具有王權象徵意義的大鼎上,並公佈於衆。史書稱之爲——“鑄刑書於鼎,以爲國之常法”。
要知道,在春秋中期以及此前很長一段歷史中,統治者一直信奉“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主張將法令祕密化,以便有足夠的騰挪空間,馴化民衆,操弄民意。
子產刑于鼎的律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佈的成文法。他否定了祕密法令,轉而確定刑法的內容。它既彰顯了立法者的決心,又使民衆對於是非準則有足夠的準備,對個人行爲的後果能夠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