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既然已經進行過一次軍改,如今又要改,以何種名義?
季孫行父執掌魯國朝政三十多年,是位老謀深算、作風嚴謹的政治家。身爲他的繼承人,季孫宿得其真傳,凡事講求師出有名,惟恐落人口實,日後引來非議。
經過反覆醞釀,此次軍改的名義終於落定——爲了減輕魯國對晉國的貢奉。
中原爭霸爭的不僅是名,還有利。齊桓公那會,享受扶助弱國受到頂禮膜拜的成就感,陶醉於各國崇拜仰望的注視,成爲霸主得到的名聲遠大於實利。到了晉國稱霸,楚國稱霸,味道已經變了。
各國必須定時定量給盟主交“保護費”,以便求得庇護,國家安全無虞。這些保護費類目煩多,除了年貢、召集盟會的花費之外,如果諸侯聯軍要征伐某國,各國除了出兵征戰,還要分攤軍費,出錢又出力。
當然,爲了表示公平,盟主還是很開明的。爲了可持續發展,他們把各諸侯國劃分爲三六九等,根據國力大小富裕程度,收取不同檔次的保護費。其中,軍隊編制就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從前,魯國只有兩軍,兩軍就意味着是次國,魯國適用次於大國的標準交納保護費。三軍是大國(比如晉國、楚國)標準,魯國既然有了三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增加了魯國的財政負擔。
所以,此次軍改重新回到起點——捨棄中軍,迴歸到上軍、下軍的模式。從此,又可以次國的標準向晉國進貢,減少各種花費。
諸位可能會問,兩軍改三軍,三軍又改回兩軍,這不是瞎折騰沒事找事做嗎?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