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子家羈爲何勸昭公選擇前者?因爲旁觀者清。
首先此次之所以能把季孫意如逼到投降,勝在出奇不意。季孫氏毫無防備,呼啦啦一羣人殺到面前,爲了保命,他不得不低頭。魯昭公得意於暫時的勝利卻忘了,出奇制勝妙在一個“奇”,並非實力在對方之上。
其二,“三桓”把持朝政三代之久,如果季孫氏有難,他們豈會不知脣亡齒寒的道理?就這麼坐以待斃?他們可不是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而是擅長玩弄權術詭計多端的政客,困獸猶鬥,何況手握半軍的兩家?
其三,“三桓”沆瀣一氣已久,想要一舉殲滅絕非易事,分而治之卻是可行之計。季孫意如已經退到只求五乘車逃命的境地,給他五乘車,將他驅逐出境,想要根除“三桓”指日可待。
所謂“擒賊先擒王”,只要季孫氏的宗主一走,就算不處置他們的族人,他們也會六神無主,不攻自潰。沒了季孫意如這個帶頭大哥,孟孫氏、叔孫氏兩家,可以慢慢拉攏,動之以情,曉之以利,何愁事不成?
“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魯昭公屬於既不能洞察事情的開端,也沒有權衡雙方力量對比,更不具備預估事情發展的能力,卻急於求成,目光短淺,可說是敗局已定。
魯莽行事卻能旗開得勝,乍看是好事,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