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有費無極誣衊伯宛,說是吳國內亂,楚軍本可以形成合圍逼死吳軍,身爲戰場最高指揮官卻下令撤退,伯宛有通敵受賄的嫌疑。
後有沈尹戌面有憂色,說是吳國新主繼位,或對楚國造成威脅。
到底吳國發生了什麼天大的內亂,足以對楚國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事情還要從伍子胥來到吳國說起。
伍子胥到達吳國後,本以爲以自己的身份,可在吳國謀個軍中要職,領兵伐楚,速報家仇。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願望很快落空,更令他意外的是,他的意願受阻的並非來自吳王僚,而是他的堂兄——上將軍公子光。
公子光善謀能戰,頗得吳王信任。這些年的吳楚交兵,多得公子光領導有方,一馬當先,吳國才頗有斬獲,贏多輸少。
公子光反對伐楚的理由很簡單——伍子胥不過是想利用吳軍爲自己報家仇而已。吳國軍隊效忠於吳王,並非某個人泄憤報復的工具,不可能讓吳國軍士爲某個人的私怨白白流血犧牲。
吳王一聽,理由充足,遂不提伐楚之事。
按理說,再不濟,伍子胥在吳國怎麼也能混個大夫,一邊積累實力,一面等待機會。可是,伐楚提議被回絕後,他卻毅然辭去吳王給的頭銜,選擇躬耕鄉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