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彭城之役”後,宋國成爲晉國的忠實盟友,戴族則成爲執掌宋國大權的強族。戴族的旗下有幾個大姓——華氏、樂氏、皇氏、老氏。
“華向之亂”平息後,華氏的勢力大大削弱,幾乎可以說是完全退出了宋國的政治舞臺。在新的“六卿”(宋國跟晉國類似,國君之外,六卿執掌國政)名單裏,樂氏佔據三席,躍升至戴族第一大宗。
表面上看,戴族仍然執掌大權,其實不然。六個席位裏,除了樂氏的三席,莊族佔一席,國君的兄弟親信佔兩席。數量上看,國君的心腹仍佔少數,權力地位卻高人一等。所以,戴族的影響力實際還是下降了。
戴族是“彭城之役”後的最大贏家,正因爲如此,宋國跟晉國一直是鐵桿盟友。戴族勢力變弱,宋國的親晉派式微,站隊轉向也是情理之中。再者,近年來晉國的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操作,讓諸侯都冷了心,相信宋國也不例外。
再加上樂祁的遭遇既可憐又無辜,反晉派一定會藉此大作文章。恰好齊國又頻頻暗示,猛拋媚眼,意志再堅定的漢子也會忍不住軟下腿腳,投向美人的懷抱。
因爲宋國的加入,士氏、中行氏的外援規模空前。各家很快達成共識,明確分工,協同出戰。爲了彌補來不及支援朝歌的遺憾,齊、宋、衛、魯決定共同出兵,分別趕往潞地,幫助兩大家族對抗晉國。
趙鞅收到情報,很快得出結論——潞地的戰役明顯比朝歌難打,於是立馬派人前往絳都請求增援。潞地距離絳都很近,很快收到回應。這一次,智躒沒有爲難趙鞅,派出晉國的精銳步兵加若干騎兵弓弩手前來助陣。
若是隻有四家,衛國距離潞地最近,應該第一個現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親友團熱情洶湧,不在計劃內的鄭國也趕來湊熱鬧。趙鞅一聽,心下一緊。鄭國曾是春秋小霸,論戰鬥能力,跟宋國不相上下。
既是事出有變,只得做兩手準備。趙鞅把前來增援的軍士分爲三隊,一隊繞到潞城的背面,另外兩隊分別前往潞城的兩個入口駐紮,隱蔽待機。至於他率領的軍士,依舊分散在城池左右,一副準備強攻的模樣。
鄭國和衛國的軍隊半路相遇,雖然事先沒有盟誓,因爲共同的敵人,兩國軍士很快就打成一片相談甚歡。兩軍甚至還談到如何部署怎樣配合,一定把不講誠信的晉國軍隊消滅,救出無辜的兩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