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士氏敗在士吉射之手,同樣早有預兆。”趙鞅輕聲說道。
當年,士鞅想拉攏趙鞅成爲他的盟友,把三個兒子帶去趙府玩耍。
那時候男子的主要玩樂項目就是騎馬,趙府的花園裏林木茂盛,相形之下,供馬匹驅馳的空間就狹窄許多。於是趙鞅把問題拋出,士鞅請三個兒子分別給出解決方案。
大兒子說,此事明君不問也不做,若是亂君不問就做了。言下之意,爲了不驚擾百姓民生,此事就默認如此,不做任何改動,維持現狀。
二兒子說,若要馬兒能馳騁,就要勞動百姓來砍樹。若是愛惜民力,那就不做修改,若要騎得舒服,必須要勞民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您自己斟酌吧。
三兒子的方法與兩位哥哥相比,可說是標新立異。
首先,命百姓上山伐木,同時,把馬車借給他們載木。馬有了地方發揮餘力,百姓也可省力,定會感激將軍;隨後,開放花園,允許百姓進來,他們看見園裏有很多高大的樹木,一定很羨慕。這時告訴他們,可以在花園裏砍伐樹木,百姓會再次感激將軍。
上山伐木道路曲折蜿蜒,費時費力,園裏則地勢平坦,少力而功多,百姓自然願意來;樹木砍完後,低價賣給百姓,百姓會又一次感激將軍。
從結果來看,三兒子的提議確實是兩全其美,百姓雖然被驅使了,但是他們不僅不會埋怨,反而感恩戴德。對花園的主人來說,目的已經達成,不僅沒留下勞民的罵名,反而收穫了好名聲。與此同時,馬兒也有開闊的空間自由馳騁,相應的,馬上的人也能舒服的騎乘,心情愉悅。
從結果來看,各方都獲益,三兒子的提議當是最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