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令人惋惜的是,從此鮑氏在齊國徹底衰敗。
鮑姓發源於今天的山東歷城。夏禹裔孫敬叔曾任齊國大夫,被封於鮑,其子叔牙以封邑爲氏,稱鮑叔牙。
鮑叔牙爲世人所知,緣於是與管仲的友誼。少時他與管仲友善,管仲家貧如洗,上有母老,家徒四壁,難以爲繼。叔牙時常給以資助,扶助其家,二人遂成莫逆之交。後世稱爲“管鮑之交”,引爲美談。
齊襄公亂政時,二人都在朝中任職。爲了分攤風險,兩人決意分開——管仲隨公子糾逃往魯國,叔牙則隨公子小白出奔莒。
齊襄公被殺後,公子小白得國內援助,又兼天時眷顧,先於公子糾回國,被立爲齊君,後世稱爲齊桓公。作爲公子小白的親信心腹,鮑叔牙被任命爲齊國上卿。
鮑叔牙深知管仲之能在自己之上,於是苦勸桓公,營救被魯國拘禁的管仲。待管仲歸國,他又爲齊桓公陳說利害,終於說服桓公任命管仲爲相。從此,齊國大治。齊桓公也因此成爲春秋第一位霸主,留名史冊。
鮑叔牙雖退居管仲之下,鮑氏有大功於齊國卻是不爭的事實。後世子孫在齊國世襲卿位,興旺富貴。見於史冊的有曾孫鮑牽、鮑國,玄孫鮑牧、鮑蘇,更有恥居濁世、隱居深山、“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的鮑焦隱居於周朝的國都。
鮑焦與晉國的介子推齊名,成爲與世無爭、遺世獨立的隱士代表。“抱木而死”因他成爲典故,傳頌至今。
戰國初期,鮑氏子孫多遷往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秦漢之際,鮑姓已廣泛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