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若是父親健在,定會派兵前去應援。如今卻......”說到此,趙毋恤神情無奈。
趙鞅去世後,正卿之職由智瑤擔任。原因無他,智躒去世前已經安排好了。趙鞅任正卿時,排名緊隨其後的不是韓氏、魏氏,而是智躒之子智申。趙鞅一走,智氏順位登頂。之後不久,智申以染疾後腿腳不便爲由退位,於是智瑤代父任職正卿。若是三軍六卿制,絕無可能,兒子必須從下軍佐做起,除非父親特別強勢,才能從上軍做起。
這樣一來,豈非世襲制?無奈公室力弱,國君手無實權,只得聽之任之。恰巧韓虎、魏駒年紀輕,家族勢力又不夠強,也不敢出聲。趙毋恤更不可能。
首先是趙鞅已任正卿十七年,風水輪流轉,怎麼也要換一家。再者,趙毋恤的出身低,除了韓氏、魏氏,根本沒有幾個死忠的黨羽。最最關鍵的是,父親走得突然,他的腳跟還沒在趙府立穩,更遑論對外。
智瑤掌權,絕對不可能實踐趙鞅簽字的盟約。此時已不是晉國稱霸的年代,以公室的名義立了誓,就算正卿換了,約要繼續履行。現在的遊戲規則變了,哪家上位,則以自家利益優先。籠絡的關係人情,收受的禮物都進私人荷包,用於積累壯大自家實力。
所以,趙毋恤雖然無奈,也只能感嘆認命。
“宗主記掛的是兌現老將軍的遺志,難得這份孝心,老將軍泉下若有知,定會含笑欣慰。”楚隆繼續道:“至於用兵,吳國也與魯國盟誓,魯國也不可能爲此出兵。所以,晉國不出兵也是情有可原。”楚隆是在安慰趙毋恤,不必把問題全部歸於智瑤,換作他國,未必會用兵。
“說的也是。”想了想,趙毋恤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