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這件事也讓朱由校充分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便是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就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朱由校隨即下令,將兵仗局匠人們的俸祿提升了一倍,讓他們嚴格把控裝備質量。並且鼓勵嘗試生鐵練鋼,倒是令不少手藝人感激涕零,他們的待遇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提升過了。
兵仗局的掌印太監也換成了王安的一個心腹,專門負責監督考覈打造出來的裝備質量。這麼重要的核心部門,必須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見無法生鐵成鋼,不死心的朱由校又開始打起了粗鹽提純的主意。
在中國的歷史上,鹽商,是一個傳奇的羣體。自從隋唐時期逐步放開鹽禁,引入商人蔘與鹽業以來,歷朝歷代都流傳着關於鹽商鉅富的傳說。更是在明朝的時候,達到巔峯。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爲了改變北方邊防軍隊糧餉運輸的困難局面,從洪武三年起,明朝實行了“開中制度“:由商人向北方運輸糧草,糧草運到後,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給商人發放憑證,商人以這種憑證到各地鹽場支取食鹽。
這就是所謂的\\\"鹽引\\\"。
而又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發展,鹽商們與官員相互勾結,早就形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利益鏈。他們販賣的私鹽,數目龐大,且不上稅,自然積累了滔天的財富。
當然,也跟官營的價格有關。官鹽的價格偏高,且口感不好,但是受限於採鹽的成本以及運輸成本,官鹽的價格一直高居不下。相比要而言,普通老百姓自然更願意選擇價格稍低,且口感更好的私鹽。這也就導致了大鹽商們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