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今已至十月下旬,縱然是冬溫夏清的淮揚兩地,也逐漸的帶上了一絲寒意。
街上的販夫走卒也都增添了衣衫,依舊穿街過巷的叫賣着。
揚州城外的運河更是繁華熱鬧,數之不盡的船舶在揚州運河岸邊停靠,船上岸上喧囂聲不絕於耳,不時引得岸上的行人們爲之側目。
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詩云”煙花三月下揚州\\\",自古以來,揚州就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早在唐朝,揚州便是當時經濟最繁榮的城市。時人稱揚州爲\\\"天下之盛,揚爲首\\\"。
等到了明朝,作爲漕運重鎮,揚州更是聚集了巨大的財富。\\\"揚州瘦馬\\\",聞名天下。
但是作爲以\\\"富庶\\\"而聞名天下的城市,揚州並不僅僅依靠的乃是漕運之利,而是憑藉着自弘治年間改革的鹽政,從而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迄今爲止,大明最重要的兩淮鹽場便設在揚州附近,兩淮鹽場規模最大,年額鹽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爲此,早在太祖時期,朝廷便在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共受巡鹽御史或鹽法道之監督。
等到了弘治年間,由於鹽政改革,大量鹽商由邊塞內歸,集結於揚州淮安等地。揚州的地位被進一步提升,鹽商們也由此謀取了富可敵國的財富。
可是揚州城中的富商們賺得盆滿鉢滿的同時,這兩淮鹽場交付朝廷的鹽引錢卻是越來越少,尚不足開國時期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