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笙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後世史書,爲了凸顯憲宗的正統性,往往都會論述說衆臣是先去取得了皇太后的同意,再前去勸進郕王的。
這樣的說法發展到後來,就成了景泰得以登基,實際上是和孫太后達成了合作:他立朱見深爲太子,作爲交換,孫太后願意讓他登基。繼而進一步被人拿來攻訐景泰,認爲他易太子是不守承諾,最後人心盡失,罪有應得。
——這不搞笑嘛】
朱元璋聽了就從鼻腔深處悶哼出一聲恥笑,“這世上哪有老虎向獵物妥協的道理在。”
這玄孫,既然都已經初步掌握了朝政,使得那太后與太子勢力大減,又何必在此時做出讓步與退讓?
【實際上,在當事人彭時的筆記《彭文憲公筆記》中,他對這件事情的記錄是這樣的:
“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華門,請郕王即位,王再三辭讓,尚書王直、于謙、陳循等鹹以宗廟社稷大計爲言,力請不退。會太后命亦下,乃許以九月初六日即位。”
看出差別來了嗎?太后的命令是“會亦下”,恰好、適逢傳來的。
這也就是說,朝臣完全是在沒有真正得到孫太后首肯的情況下,乾脆直接先舉行勸進儀式,決定把景泰爲帝的局面先確定下來,說他們先斬後奏都可以了。
孫太后的同意,與其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倒不如說是權衡力量,考慮局勢之後無奈地妥協——她到底還是要依靠景泰來保全自己,迎回堡宗的——充其量也就算是個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