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盤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黃魚其實在華國的產量是很大的,在上世紀70年代末,每年能捕撈1000-2000噸左右。
80年代則下降到了500-600噸,而到了90年代,僅僅只有50噸左右。
到了現在野生大黃魚,基本上很難見到他的蹤跡,特別是近幾年一艘漁船出海,一次能夠捕撈到幾百斤,已經算是超級收穫了。
大黃魚的產量爲什麼會越來越少呢?這主要還和以前的捕撈方式有關。
在大黃魚的頭骨裏面,有兩枚耳石,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我國沿海地區有一種打漁的方式,那就是用十幾條漁船,圍成一個大圈,然後將大黃魚圍在中間。
之後每條漁船深入水中數根竹槓,然後用錘子來敲打竹槓,竹槓的聲響,傳入大黃魚的腦中後,因爲耳石產生的共振,會暈死過去。
然後漂浮在水面上,大家一擁而上,把漂浮着的大黃魚撈上船,這種捕撈方式,無論大黃魚的大小一律都被滅絕掉了。
這種滅絕式的捕撈方式,由極少的地方逐步傳遍整個沿海地區,因此給大黃魚造成了滅頂之災